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题文)(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当内战在苏俄猛烈进行时,欧洲...

(题文)(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当内战在苏俄猛烈进行时,欧洲面临的关键性问题是共产主义是否会向西方传播。列宁及其布尔什维克认为,……如果德国变成共产主义国家,那么它的工业实力和俄国的自然资源结合起来,就会是不可摧毁的,革命的前途也就会有保障。

最初,布尔什维克的这些希望似乎有可能实现。然而,最后的结果并不是产生一个苏维埃德国,而是产生一个资产阶级的德意志共和国。

有几个当时未被注意到的因素可解释这一重大结果,一个因素是战前德国的繁荣,它使工人阶级比较心满意足、无心革命。诚然,1914年时的德国社会民主党是欧洲最强大的政党,但它很保守,专心致力于社会改革而不是致力于革命。同样重要的是德国农民的富裕,他们的境况比俄国农民要好得多。而且,战争在德国革命的时候已结束,这又与俄国的情况截然不同。此外,在德国,当最后的较量到来时,革命的反对者能号召可靠的军队支持他们。最后一个具有重大意义的因素是德国社会主义者阵线的分裂。

—摘编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分析“布尔什维克的这些希望似乎有可能实现”的依据。

(2)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一战结束后没有产生苏维埃德国的原因。

 

(1)依据:①俄国十月革命胜利的影响;②一战战败导致德国原有统治力量的严重削弱;③一战后欧洲革命运动高涨;④德国是发达工业国,较俄国更具开展无产阶级革命的条件;⑤马克思主义提供理论依据。 (2)原因:①经济繁荣使工人农民较为富足而缺乏革命热情;②资产阶级政权得到军队的支持;③德国社会主义者阵线的分裂;④一战结束人民渴求和平。 【解析】 (1)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分析可知,依据主要在于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对德国的影响;一战使德国原有的统治力量被摧毁,为工人阶级夺权创造了条件;德国的工业发达,无产阶级的力量相对俄国要更为强大;有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指导;一战后德国所经历的严酷局面促使革命具有群众基础等。 (2)没有产生苏维埃德国的原因在于一战前德国工业的繁荣使工人阶级对革命不感兴趣;无产阶级政党致力于社会改良;资产阶级有军队的支持;一战结束后,人民渴望和平;以及社会主义者阵线的分裂等。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唐朝采取由吏部对全体公职人员进行政绩考核的考课制度,正所谓“纤介之迹,皆属考功”。考课的标准可分为为官道德和任职才能两方面。为官道德为“四善”:即“一曰德义有闻,二曰清慎明著,三曰公平可称,四曰恪勤匪懈。”任职才能按照官员的不同职责分为“二十七最”,如“训导有方,生徒充业,为学官之最”。其考课方法是根据“四善”和“二十七最”的考课标准,分别为上上、上中、上下......下下九个等级。另外,唐朝还在不同时期临时规定了一些特殊的考课标准,如贞观年间规定“刺史县令以下官人,若能使婚姻及时,鳏寡数少,户口增多,以进考第。”办法规定,“进考之人,皆有定限,苟无其功,不要充数。”考课的奖惩大致有职位变动、品阶升降、俸禄增减、荣辱与夺等。贞观二十年,巡察使进奏地方官考课等第后,太宗亲自决断,“以能进擢者二十人,以罪死者七人,流以下除免者数百千人。”

——摘自余华清《中国古代廉政制度史》

(1)根据材料,概括唐朝考课制度的主要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唐朝考课制度的历史作用。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斯塔夫里阿诺斯:“从世界史的观点看,美国的革命之所以重要,并不是因为它创造了一个独立的国家,而是因为它创造了一个新的、不同类型的国家和政治机制。”麦迪逊说:美国政治体制是一套“地域和体制的双向平衡机制”。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麦迪逊“双向平衡机制”的理解。

(说明:选择一个方面进行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由于夏、商、西周朝代的共主与各诸侯国都是作为相对独立的国际政治行为体并列存在,使得该时期的大一统主要体现在土地、民心层面,而秦统一六国则最终实现了制度层面的天下大一统。在此过程中,尽管历次朝代更迭都会出现土地及民心层面的天下分裂,但伴随着民族文化的碰撞与融合,也使得土地范围从中原地区不断向四方扩展,民心也更加凝聚到对共主的认同上,并在最终经历过春秋战国的重重洗礼之后实现了制度层面上从统一礼仪向建立秦朝中央集权体制的飞跃。

—摘编自王宣华《先秦中原文化区域“大一统”秩序观及当代价值探析》

材料二1924年11月,孙中山在日本的演说《中国内乱之原因》中说:“说到和平统一,是我在数年前发起的主张。不过那些军阀都不赞成,所以总是不能实行这种主张。这次我到北方去,能够做成和平统一,也未可知。不过要以后真是和平统一,还是要军阀绝种;要军阀绝种,便要打破串通军阀来作恶的帝国主义。”……孙中山始终把武装斗争视为达到国家统一应采取的主要方式。为实现国家统一,孙中山一生都在不断与各派势力作斗争。在坚持武力统一的同时,孙中山从未放弃过和平统一的努力。

—摘编自王建《论孙中山的国家统一思想》

(1)根据材料一,指出中国先秦至秦朝时期“大一统”内涵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导致此变化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概括孙中山的“国家统一”思想,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思想在我国国家统一中的表现。

 

查看答案

德国著名画家弗里德里希(1774-1840)认为:“美术家不仅应当描绘眼前所见之物,而且应描绘心中所见之物。”他迷恋于那些所谓“诗意盎然的景象”,如荒原、落日、月夜、森林等,这一切构成了他笔下具有象征意味和感情色彩的绘画世界。下图为其作品《孤独的树》。结合材料信息及作品风格,可知该作品属于

A. 新古典主义美术

B. 印象画派

C. 浪漫主义美术

D. 现代主义美术

 

查看答案

中国欲加大资金力度提升企业竞争力,推动城镇化均衡发展,保障农村生活,扩大基本社会服务和基础设施服务,改革公共部门等事务。为解决资金缺口问题,可以考虑向哪个国际组织申请贷款

A. 世界银行

B.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C. 世界贸易组织

D. 亚太经济合作组织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