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如表为不同史籍关于明代内阁的历史叙述。据此可以推断,明代内阁 记述 出处 (成祖...

如表为不同史籍关于明代内阁的历史叙述。据此可以推断,明代内阁

 

记述

出处

(成祖时)夏每日百官奏事退,内阁臣造展前密约谈函…诸六部大政,成共平章,秩五品。

《明政统宗》

(宣宗时,内阁)于中外章奏,许用小票墨书,贴各疏面以进,谓之条旨,中易红书批出御笔亲书。

《殿阁词林记》

(宪宗时)凡四方章奏,不召内阁大臣裁决,惟付之左右内臣而已。

《明宪宗实录》

(世宗时)内阁自加隆重,凡职住在先第一人,群臣尊仰,称为首相,其第二人以下多其荐引,随事附和,不敢异议。

《西园闻见录》

 

 

A. 掌握最高行政权力

B. 权力因皇权需要而浮动

C. 阁臣政治地位低下

D. 无法影响朝廷政局发展

 

B 【解析】 明朝内阁不是行政机构,不掌握行政权,故A项错误;从材料中可以得出,不同的时代,内阁的权力不同,内阁权力大小要看皇帝的需要,比如“(宣宗时,内阁)于中外章奏,许用小票墨书,贴各疏面以进,谓之条旨,中易红书批出御笔亲书”,而“(宪宝时)凡四方章奏,不召内阁大臣裁决,惟付之左右内臣而已”,故B项正确;据材料“(世宗时)内阁自加隆重,凡职位在先第一人,群臣尊仰,称为首相,其第二人以下多其荐引,随事附和,不敢异同”可知阁臣政治地位并不低下,故C项错误;据材料“(世宗时)内阁自加隆重,凡职位在先第一人,群臣尊仰,称为首相,其第二人以下多其荐引,随事附和,不敢异同”可知内阁首辅的意见,其他人无法改变,故D项错误。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北宋建立后,中枢体制上改变了唐朝三省制下分层决策与分层行政的权力运行模式,而是以中书、枢密分掌民政与军政的二府制下按照“依事系任”的原则进行事权分割。此变化说明

A. 中枢机构的职能更加明确

B. 中央官僚机构进一步膨胀

C. 皇权独大的局面开始形成

D. 中枢制衡体制遭到了破坏

 

查看答案

下列对图1、图2所示历史变化的解释最合理的是

A. 生产力发展影响王朝更替

B. 历史发展具有一定的延续性

C. 分裂割据在古代难以避免

D. 社会形态由低级向高级演进

 

查看答案

周天子授土授民给诸侯“建国”,诸侯授土授民给卿、大夫“立家”,对士、庶而言,他们把自己的宗族称为“家”,只知效忠于“家”,而不知效忠于“国”。材料说明

A. 宗法制和分封制是互为表里的关系

B. 家国同构有利于凝聚宗族强化王权

C. 分封制隐含着国家分裂割据的因素

D. 周代血缘政治弱化了贵族特权地位

 

查看答案

下表为不同史籍关于宗法的历史叙述。据此能够得出的历史结论是

记述

出处

“(小史)掌邦国之志,奠系世,辨昭穆。”

《周礼·春官》

“姓者,统其祖考之所出;氏者,别其子孙之所自分。”

北宋刘恕《通鉴外纪》

“谱存而宗可考,是故君子重之。”

南宋朱熹《陈氏家谱旧序》

“谱系之作,所以敦孝弟、重人伦、睦宗族、厚风俗。”

清李希莲《重修李氏族谱序》

 

 

A. 宗法制被后世完全承袭

B. 编修家谱具有敬宗收族的作用

C. 家训家规渗透理学思想

D. 族谱都能解释姓氏的演变历程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国家不分大小,应该一律平等……中国决不做超級大国,并且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中国方面表示:坚决支持一切被压迫人民和被压迫民族争取自由、解放的斗争;各国人民有权按照自己的意愿,选择本国的社会制度,有权维护本国独立、主权和领土完整,反对外来侵略、干涉、控制和颠覆……美方声明:美国认识到,在台湾海峡两边的所有中国人都认为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美国政府对这一立场不提出异议。

——《中美联合公报》

材料二当初(邓小平)为解决台湾问题提出的“一国两制”政策,可以很容易地用来为香港问题提供框架。1982年9月,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访问中国,邓小平就香港问题进行会谈。邓小平提出,中国收回香港主权问题,可以用“一国两制”的方案解决。……如果“一国两制”在安抚港人方面取得成功,这可能甚至有助于减少台湾民众对统一的恐惧。

——据傅高义著的《邓小平时代》等整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美双方在国际关系准则及台湾问题上分别达成怎样的共识,并分析公报的发表产生的影响。

(2)全国人大正式通过“一国两制”构想是在哪一年?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分析邓小平提出“一国两制”构想的国内意义。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