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的中国出现了废除帝王纪年采用新纪年的主张,并形成了孔子纪年、黄帝纪年、帝尧纪年、西周共和元年纪年,秦始皇纪年、耶稣纪年之争。这反映了
A. 满汉民族矛盾已不可调和
B. 恢复传统纪年的迫切愿望
C. 中外文化交流的日益顿繁
D. 中国社会转型的内在要求
甲午战争之前,清朝统治者虽然事事对西方列强让步以求苛安,但唯独对日本一直态度强硬。这主要是因为
A. 日本实力弱于西方列强
B. 火烧圆明园的记忆犹新
C. 清政府不谙熟近代外交
D. 华夷之辨观念根深蒂固
下表中内容为不同著述对太平军作战情况的叙述。据此可以推知,太平军
事件记述 | 出处 |
1859年12月,杨秀清率太平军进攻池州(今安徽贵池)的清军时,“施放洋枪,子落如雨”。 | 《太平天国史事日志》(上册) |
“欲与洋鬼争衡,务先买大炮早备为先,与其有争是定。”“取到其炮,取到车炮架,寻好匠人,照其样式,一一制造。” | 《李秀成自述》 |
李秀成回忆说,“那时洋鬼并不敢与我见仗,战则即败”“得其大炮洋枪不计其数”。 | 《太平天国(资料丛刊)》第2册 |
A. 已开始仿造洋枪洋炮
B. 军事进攻中节节胜利
C. 装备并使用新式枪炮
D. 始终以洋枪队为劲敌
下图是郭廷以著《近代中国史纲》的部分目录。其中,空白处的标题应是
A. 英国的炮舰政策
B. 清的外援与曾军的奋战
C. 西方国家的携手
D. 朝局之变及时势的认识
根据德意志帝国宪法,联邦议会由22个邦和3个自由市的共58名议员组成,其中普鲁士占17席,若修改宪法14票即可通过。议员只能按照各邦君主的指示投票。这些规定表明,当时的德国
A. 联邦议会高于帝国议会
B. 普鲁士邦占据主导地位
C. 君主是实,立宪则为虚
D. 由联邦议会多数党组阁
1875年以后,法国确立了共和政体,议会处于政治运行的中心,党派林立,内阁更迭频繁。1958年,戴高乐就任总统,修改宪法,规定总统拥有任命总理、解散议会等权力。这一政治体制的变化
A. 有利于政局稳定
B. 确立了总统国家元首的地位
C. 剥夺了议会的主要权力
D. 有助于两党制的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