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府兵制形成于西魏、北周之际。在形成初期,府兵制并不和均...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府兵制形成于西魏、北周之际。在形成初期,府兵制并不和均田制结合在一起,府兵不从事耕作,府兵的兵籍和编户齐民的民籍是分开管理的。北周武帝时,为了扩充兵源,征募大量均田农民充当府兵,府兵制开始和均田制结合起来。隋文帝时期,规定军户编入民户,兵民共籍,府兵制和均田制进一步结合。军人按均田令受田,免除租调,平时生产,每年有一定的时间轮番宿卫,成为一种窝兵于民的兵役制度。府兵需要自备一部分装具和兵器,因为可以分配到足够的土地,有一定的经济保证,能够以优良的装备出现在战场上。但军府分散,军队编组复杂,致使指挥不灵、反应迟钝唐初规定府兵三年一代,随着唐朝中期之后边患增加,用兵不断,戍期延长,致使厌战情绪日增,加上边将侵吞士兵财物,强迫士兵为自己服苦役,甚至沦为权贵的奴仆,人们以参军为耻。自高宗以后,国有土地不足,立功将士又日益增加,使府兵得不到足额田地,经济地位就无法得到有效保障,难以自备资粮和武器服役,国家不能保证按规定加以奖赏,打击了军人的战斗积极性。中唐以降,募兵制取代征兵制,在很大程度上使农民免除了兵役,部分地分担了农民的劳役负担。士兵由朝廷招募而来,长期服役,军器衣粮均由朝廷供给,一旦为兵,终身仰食官府,由专门将领统御,改变了府兵制下将不专兵,兵不识将的现象。募兵制的士兵以当兵为职业,有利于军队的训练、调遣,使军队更加专业化。将领长期统帅一支军队,兵将之间有了隶属关系,募兵也逐渐成为了将领的私人军队。边镇的节度使更掌握了驻地的民政、财赋、刑法权力,逐渐脱离中央,安史之乱中的安禄山便是如此发展而来。 

                                    —摘编自杨宁一《历史学习新视野新知识》 

(1)根据材料,指出唐代两种兵制有哪些方面的不同之处。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唐代兵制改革。

 

(1)①士兵的性质不同:府兵制:兵农合一;募兵制:职业兵  ②兵将关系不同:府兵制:兵将分离;募兵制:兵将间有隶属关系  ③粮食,武器来源不同:府兵:自备;募兵:国家供给 (2)评析: 原因:府兵制自身的弊端和崩溃;均田制的破坏;战事频繁,兵役繁重,兵士逃亡的较多;府兵地位下降。 内容:募兵制取代府兵制 影响:基本由国家供给衣食,减轻了农民的兵役负担,节省了府兵往来于路途的消耗,有利于生产发展;有利于军队素质及战斗力的提高,使国家得以建立一支 稳定的强大军队。但募兵制下,将领长期统帅一支军队,兵将间有了隶属关系, 易导致军阀形成,产生军阀割据。 【解析】 第(1)问,主要考查学生阅读史料,比较分析归纳的能力。解题时首先据材料“征募大量均田农民充当府兵,府兵制开始和均田制结合起来”“规定军户编入民户,兵民共籍,府兵制和均田制进一步结合”“士兵由朝廷招募而来,长期服役,军器衣粮均由朝廷供给,一旦为兵,终身仰食官府”可知士兵的性质不同,即府兵制是兵农合一,而募兵制是职业兵,其次据材料“军府分散,军队编组复杂,致使指挥不灵、反应迟钝唐初规定府兵三年一代”“由专门将领统御,改变了府兵制下将不专兵,兵不识将的现象”和“将领长期统帅一支军队,兵将之间有了隶属关系,募兵也逐渐成为了将领的私人军队”可知兵将关系不同,即府兵制是兵将分离,募兵制是兵将间有隶属关系,最后从粮食和武器来源角度思考,据材料“府兵需要自备一部分装具和兵器,因为可以分配到足够的土地,有一定的经济保证”“使府兵得不到足额田地,经济地位就无法得到有效保障,难以自备资粮和武器服役”“士兵由朝廷招募而来,长期服役,军器衣粮均由朝廷供给,一旦为兵,终身仰食官府”可知粮食、武器来源不同,即府兵需自备,募兵由国家供给。 第(2)问,主要考查学生评价分析归纳的能力,解题时可以从原因、内容和影响三个方面思考,首先原因方面可以结合“军府分散,军队编组复杂,致使指挥不灵、反应迟钝”“唐朝中期之后边患增加,用兵不断,戍期延长,致使厌战情绪日增,加上边将侵吞士兵财物,强迫士兵为自己服苦役,甚至沦为权贵的奴仆,人们以参军为耻”“国有土地不足,立功将士又日益增加,使府兵得不到足额田地,经济地位就无法得到有效保障,难以自备资粮和武器服役,国家不能保证按规定加以奖赏,打击了军人的战斗积极性”等信息分析,其次内容方面可以结合材料“中唐以降,募兵制取代征兵制”等信息分析,最后影响方面,需要从积极和消极两个方面思考,需要结合“士兵由朝廷招募而来,长期服役,军器衣粮均由朝廷供给,一旦为兵,终身仰食官府,由专门将领统御,改变了府兵制下将不专兵,兵不识将的现象。募兵制的士兵以当兵为职业,有利于军队的训练、调遣,使军队更加专业化” “将领长期统帅一支军队,兵将之间有了隶属关系,募兵也逐渐成为了将领的私人军队。边镇的节度使更掌握了驻地的民政、财赋、刑法权力,逐渐脱离中央,安史之乱中的安禄山便是如此发展而”等信息分析归纳即可。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唐代

玄宗开元二年,右威卫中郎将周庆立为安南市舶使,与波斯僧广追奇巧,以备进内.代宗广德元年,委派宦官吕太一担任广州市舶使。吕太一曾募兵驱逐广南节度使张休,纵容部下大掠广州

宋代

广州依然是全国最大的港口。为了征收“舶税”和管理海外贸易,仍在广州、杭州、泉州等地设立市舶司。南宋初年,岁入不过一千万缗,市舶收入即迭一百五十万缗

元代

全国设八处市舶司,至元二十年四月,置司于广州,称广东转运市舶提举司。至元二十三年十一月,改广东转运市舶提攀司为盐课市舶提举司,后迁革不定,至治二年复置市舶司

明代

明初,在杭州、广州等地设市舶司。倭寇横行东南时,东南市舶司被取消。葡萄牙勾结南海海盗四处劫掠,政府多次打击并取得胜利,又恢复在广州设市舶司。正德时,移至高州电白县

清代

康熙二十四年,撤销全部市舶司,设立江、浙、闵、粤四处海关。乾隆二十二年,乾隆南巡,在苏州亲眼看见洋商船只络绎不绝,引起警觉,下旨除粤海关外,撤销所有其他海关

 

 

——据《食货志》等整理

从材料中提取两条或者两条以上的信息,拟定一个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查看答案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朱熹是理学集大成者。在哲学本体论上,他认为天理是宇宙万物的本原,而天理就是作为道德标准的三纲五常。他认为,人性本与天理一致,但被后天的欲望所蒙蔽,所以强调“存天理,灭人欲”。在认识论上,“格物致知”。“物”就是天理、人伦、圣言、世故。朱熹认为,如果放弃对天理的追求,“兀然存心乎草木、器用之间,此何学问,如此而里有所得,是炊沙而欲成饭也。”

                             ——摘编自张岱年著《中国哲学史大纲》

材料二  “天地,一夫妇也。是故有天地然后有万物。夫妇之为物始也如此。”……“夫妇人不出阃(kun,三声。指古代女子居住的内室)城,而男子则桑孤蓬矢(有远大志向之意)以射四方,见有长短,不待言也。……谓见有短长则可,谓男子之见尽长,女人之见尽短,又岂可乎?”夫而不贤,则虽不溺志于声色,有国必亡国,有家必败家,有身必丧身,无惑矣。而彼卑卑者乃专咎于好酒及色,而不察其本,此儒所以不可议于治理欤!

                             ——摘编自张建业主编《李贽文集》

材料三  李贽是晚明思想启蒙的旗帜,一位以“奇谈怪论”闻名天下的狂人和奇士。他崇尚真奇,鼓倡狂禅,揭露封建社会“无所不假”、“满场是假”的虚伪现实,反对儒家的泛道德主义,建立了以“童心说”为核心的新思想体系。他的学说使他处于时代矛盾的焦点上,在朝野引起了激烈争论,以致于理解他乃是理解晚明政治走向、社会风尚和思潮变迁的一大关键。

——摘编自许苏民著《李贽的真与狂》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朱熹在哲学本体论和认识论上的主要观点,并分析指出其精华与糟粕。

(2)根据材料二概括李贽的妇女观。指出这些观点在当时的进步作用。

(3)依据材料二和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李贽的学说是如何体现“晚明政治走向、社会风尚和思潮变迁”的。

 

查看答案

晋商曾自豪地说:“凡有麻雀能飞到的地方,都有山西商人。”“一个地方如果没有徽州人,那个地方就只有村落了。徽州人住进来了,他们就开始成立店铺;然后逐渐扩张,就把这个小村落变成了个小市镇。”据此,请判断晋商徽商扮演如此重要的角色应该是在

A. 秦汉时期

B. 隋唐时期

C. 宋元时期

D. 明清时期

 

查看答案

王守仁认为“心即理”,“理”即是“天理”,强调了它的道德性质,其竭力维护封建主义的“天理”;同时,他又反对思想僵化,大力提倡“致良知”。后来有些思想家对此作了改造,强调人的理性作用和独立思考。这说明

A. 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受到冲击

B. 其观点与程朱理学有本质上的不同

C. 这种观点包含了强调人的个体意识的因素

D. 理学解决了儒学衰微的问题

 

查看答案

下表为明清时期各地集市数量变化统计表(单位:个),由此可推知,明嘉靖到清道光年间

A. 广东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B. 经济重心已逐渐南移

C. 南北经济发展差距拉大

D. 农民与市场联系加强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