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1960年8月,中共中央发出指示,规定全国一切机关、团体、部队、学校、企业、事业...

1960年8月,中共中央发出指示,规定全国一切机关、团体、部队、学校、企业、事业单位,在今后5个月里,公用经费中的商品性支出部分要压缩25%左右,预计全国可压缩出5亿元。其直接目的是

A. 减轻市场供应压力

B. 制止单位铺张浪费

C. 节约经费发展生产

D. 促进经济较快发展

 

A 【解析】试题据材料提到,1960年8月,中共中央发出指示,规定全国一切机关……事业单位,在今后5个月里,公用经费中的商品性支出部分要压缩25%左右,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当时国民经济困难,其直接目的是减轻市场供应压力,故A正确。公用经费中的商品性支出部分要压缩,不能说明单位铺张浪费,故B排除。机关、团体、部队、学校不是发展生产的部门,故C排除。当时国民经济困难,不可能促进经济较快发展,故D排除。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下列对“总路线、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的评价正确的是

 ①党对建设社会主义的正确探索  ②反映了人民要求迅速建成社会主义的美好愿望

 ③忽视了客观经济规律 ④完全符合中国的国情 ⑤偏离了中共八大的经济建设方针

A. ①②⑤    B. ③④⑤    C. ②③⑤    D. ①④⑤

 

查看答案

下图是新中国某一历史时期的宣传画,它反映的重大历史事件是

A. “一五”计划

B. 三大改造

C. “大跃进”运动

D. 人民公社化运动

 

查看答案

“一五”计划中大规模的工业化建设,初步奠定了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基础,构筑了牢不可破、巍然屹立的新生共和国的“钢筋铁骨”。在这一计划中,工业建设方面的最大特点是

A. 优先发展重工业

B. 优先发展轻工业

C. 轻重工业同时进行

D. 优先发展高科技产业

 

查看答案

我国一五计划期间,大型项目实际完成投资1961亿元,其中东北占实际投资总额的443%,已建成投产的重工业企业也多集中在东北。促成这种现象出现的因素之一是

A. 便于就近接受苏联援助    B. 美国形成对华包围封锁

C. 有利于支援抗美援朝    D. 中日两国关系发生变化

 

查看答案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通货膨胀,意指一般物价水平在某一时期内,连续性地以相当的幅度上涨的状态。它对社会发展实际上是一把“双刃剑”。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6世纪以前,西欧的物价在数百年内一直是比较稳定的。只有当战争、欺收、瘟疫时才会发生暂时波动。但在16世纪欧洲各国流通的贵金属重量增加了3倍,相应地从16世纪30年代起,物价一直迅速上涨。……到16世纪末,西班牙的物价比16世纪初平均上涨了4.2倍,法国物价指数比16世纪初高2.2倍,英国高2.6倍,荷兰的主要城市高3倍,阿尔萨斯、意大利和瑞典高将近2倍。

—摘自萧国亮、隋福民著《世界经济史》

(1)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推动16世纪欧洲物价上涨的主要因素。从社会转型角度,分析物价上涨对欧洲社会产生的影响。

材料二法币发行与物价指数表

 

年月

法币发行量(亿元)

发行指数

上海批发指数

重庆批发指数

1937年

6月

14.1

l

1

1945年12月

10319

732

885

1405

1946年12月

37261

2642

5713

2688

1947年12月

331885

2353

83

40107

1948年

8月

6636946

470705

4927000

 

 

—摘自刘克祥、陈争平著《中国近代经济史简编》

(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导致1946—1948年国统区产生恶性通货膨胀的主要原因及其影响。

材料三从1988年8月中旬开始,各地先后出现抢购先兆,在上海,8月17日、18日,抢购的迹象已经明显,……从8月19日起出现全国性抢购狂。……银行门前提款的人拥挤不堪,上海银行告急。

—摘自尹永钦、杨峥晖《巨变:1978年—2004年中国经济改革历程》

(邓小平)在1988年5月19日说:“理顺物价,改革才能加决步伐。物价问题是个历史遗留下来的。过去,物价都是由国家规定。”“这种违反价值规律的做法,一方面使农民生产积极性调动不起来,另一方面使国家背上一个大包袱,……所以不解决物价问题就不能放下包袱,轻装前进。”

—摘自金冲及著《二十世纪中国史纲》第四卷

(3)结合材料四和所学知识,分析20世纪80年代后期的通货膨胀对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影响。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