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通货膨胀,意指一般物价水平在某一时期内,连续性地以相当...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通货膨胀,意指一般物价水平在某一时期内,连续性地以相当的幅度上涨的状态。它对社会发展实际上是一把“双刃剑”。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6世纪以前,西欧的物价在数百年内一直是比较稳定的。只有当战争、欺收、瘟疫时才会发生暂时波动。但在16世纪欧洲各国流通的贵金属重量增加了3倍,相应地从16世纪30年代起,物价一直迅速上涨。……到16世纪末,西班牙的物价比16世纪初平均上涨了4.2倍,法国物价指数比16世纪初高2.2倍,英国高2.6倍,荷兰的主要城市高3倍,阿尔萨斯、意大利和瑞典高将近2倍。

—摘自萧国亮、隋福民著《世界经济史》

(1)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推动16世纪欧洲物价上涨的主要因素。从社会转型角度,分析物价上涨对欧洲社会产生的影响。

材料二法币发行与物价指数表

 

年月

法币发行量(亿元)

发行指数

上海批发指数

重庆批发指数

1937年

6月

14.1

l

1

1945年12月

10319

732

885

1405

1946年12月

37261

2642

5713

2688

1947年12月

331885

2353

83

40107

1948年

8月

6636946

470705

4927000

 

 

—摘自刘克祥、陈争平著《中国近代经济史简编》

(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导致1946—1948年国统区产生恶性通货膨胀的主要原因及其影响。

材料三从1988年8月中旬开始,各地先后出现抢购先兆,在上海,8月17日、18日,抢购的迹象已经明显,……从8月19日起出现全国性抢购狂。……银行门前提款的人拥挤不堪,上海银行告急。

—摘自尹永钦、杨峥晖《巨变:1978年—2004年中国经济改革历程》

(邓小平)在1988年5月19日说:“理顺物价,改革才能加决步伐。物价问题是个历史遗留下来的。过去,物价都是由国家规定。”“这种违反价值规律的做法,一方面使农民生产积极性调动不起来,另一方面使国家背上一个大包袱,……所以不解决物价问题就不能放下包袱,轻装前进。”

—摘自金冲及著《二十世纪中国史纲》第四卷

(3)结合材料四和所学知识,分析20世纪80年代后期的通货膨胀对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影响。

 

(1)因素:通过开辟新航路,欧洲殖民者从非洲和美洲掠夺了大量的黄金和白银,导致欧洲贵金属大量增加。 影响:导致封建地主势力衰弱,新兴资产阶级力量壮大(或引起欧洲的价格革命);推动了欧洲社会由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转变(或加速了西欧封建制度的解体,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2)原因:国民党发动内战,导致军费激增;国民政府实行通货膨胀政策(或国民政府滥发纸币,实行通货膨胀) 影响:严重摧残了民族资本主义工业;使四大家族的官僚资本急剧膨胀;严重恶化了人民的生活;加速了国民政府统治的垮台。 (3)影响:全国性抢购风潮的出现,导致经济秩序混乱,使经济体制改革遭遇困境;推动了中国由计划经济体制转向社会主义市场体制的步伐。 【解析】 (1)本题依据材料一“在16世纪欧洲各国流通的贵金属重量增加了3倍,相应地从16世纪30年代起,物价一直迅速上涨”并结合所学知识即可从新航路开辟导致价格革命的角度分析推动16世纪欧洲物价上涨的主要因素。再结合所学知识从阶级力量对比、社会转型角度从分析物价上涨对欧洲社会产生的影响。 (2)本题据材料二“法币发行与物价指数”并结合所学知识即可从战争影响、滥发纸币等方面分析导致1946—1948年国统区产生恶性通货膨胀的主要原因。再从民族工业、官僚资本、人民生活、统治危机等方面分析其影响。 (3)本题结合材料四“出现全国性抢购狂……理顺物价,改革才能加决步伐”并结合所学知识即可从经济秩序、经济体制改革等方面分析20世纪80年代后期的通货膨胀对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影响。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汉文帝变“抑商”政策为“惠商”政策。下令“开关梁,弛山泽之禁”。这些措施实行后,出现了“富商大贾周游天下,交易之物莫不通,得其所欲”的隆盛局面。人民可以进入山泽自由樵采、捕捞,以补助生活。但文、景时期,抑商政策中之“市井之子孙亦不得仕宦为吏”的规定一直未取消。

(1)据材料一,指出汉文帝“惠商”政策的做法和成效。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战国至汉文帝统治前“抑商”政策的主要目的及其经济后果。

材料二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大事记(节选):

1928年,国民政府形式上统一全国;赣南、闽西革命根据地建立。

1929年,世界经济危机爆发。

1930~1931年,蒋介石对革命根据地发动三次“围剿”。

1931年,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侵占中国东三省。

1933~1934年,蒋介石派兵对革命根据地发动第四、五次大“围剿”。

1945年,陈立夫、陈果夫控制的中国蚕丝公司在上海设立。

1946年,《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签订。

(2)依据材料二概括不利于民族工业发展的内外因素有哪些?

材料三我国经济体制改革首先在农村取得了巨大成就,长期使我们焦虑的农业生产之所以能够在短时期内蓬勃发展起来,显示了我国社会主义农业的强大活力,根本原因就在于大胆冲破“左”的思想束缚……发挥了八亿农民的巨大的社会主义积极性。

—《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

(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我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主要措施和影响。

 

查看答案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出台了允许以多种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促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政策。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下的家庭经营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现代农业的发展

B.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失去了存在的必要

C. 我国土地所有制性质即将改变

D. 农民将失去土地承包权

 

查看答案

阅读1952和1957年中国主要产品简表

项目

1952年

1957年

增幅(%)

钢(万吨)

135

535

296

煤炭(万吨)

6600

13100

98

布(亿米)

38.3

50.5

32

粮(万吨)

16392

19505

19

 

 

出现此现象的主要原因

A. 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

B. 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开展

C. 实行改革开放的战略决策

D. “大跃进”运动的开展

 

查看答案

“谷撒地,薯叶枯,青壮炼铁去,收禾童与姑,来年日子怎么过”,这首诗反映了20世纪50年代末的农村社会现象,这种现象的出现主要是因为

A. 经济建设缺乏经验

B. 自然灾害迅速蔓延

C. 人民公社化运动

D. “左”倾错误严重泛滥

 

查看答案

下表为华资企业增长表(据费正清《剑桥中华民国史》编制)。华资企业增长对当时中国社会产生的最大影响是

时间

厂数(家)

创业资本数(元)

工人人数(人)

1913年

698

330824000

270717

1920年

1759

500620000

557622

 

 

A. 迈出了中国近代化的第一步

B. 近代企业在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

C. 为近代民主主义革命转入新的发展阶段奠定了基础

D. 民族资产阶级从此登上了政治舞台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