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出求。 材料一1788年,在纽约批准宪法大会上,亚历山大·汉密...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出求。

材料一1788年,在纽约批准宪法大会上,亚历山大·汉密尔顿曾宣称,在“自由的共和国”“人民的意志构成政府的根本原则”;但他随后又说,“人民”并“不具备系统的政府管理所必需的辨别力和稳定性”,他们“经常被错误的信息和激情引向最严重的错误”。在弗吉尼亚批准宪法大会上,埃德蒙·伦道夫一再称颂“人民”,但在一次发言中却用“herd”(一群牲口)来指“大众”,被人指责用词不慎。

—摘编自李剑鸣《“人民”的定义与美国早期的国家构建》

材料二孙中山认为中国人民由于长期生活在专制之下,未能接受现代教育,与现代国民的水平相距遥远,以这样的国民素质不能迅速适应并享受现代民主政治。“夫以中国数千年专制退化而被征服亡国之民族,一旦革命光复,而欲成立一共和宪治之国家,舍训政一道,断无由速达也”。因此,国民党有责任以“保姆”身份“训导”、开化民众,才能为国家进入未来的民主宪政阶段培植基础。“民国之主人者,实等于初生之婴儿耳,革命党者,即产此婴儿之母也。既产之矣,则当保养之,教育之,方尽革命之责”。

—摘编自高华《南京冈民政府权威的建立与困境》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提炼美国政治家有关“人民”的主要观点,指出这些观点在美国1787年宪法中的体现。

(2)根据材料一、二,概括孙中山有关“人民”的主要观点与美国政治家的不同之处,并分析孙中山提出上述观点的理由。

 

(1)观点:人民主权;把精英阶层与人民大众加以区别;否定人民的政治能力和管理能力。 体现:规定人民是国家的主体,但对黑人、印第安人、妇女没有赋以平等的政治权利;对人民选举权加以限制。 (2)不同之处:普通民众须在国民党的领导下教化学习;中国民众实现民主须经“训政”“宪政”阶段。 理由:封建专制传统的影响;当时的国民文化素养、政治素养与现代国民不相匹配;先进的现代宪政制度建立需要高素质的国民。 【解析】 (1)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一“人民的意志构成政府的根本原则” “人民”并“不具备系统的政府管理所必需的辨别力和稳定性”的信息提炼答案;第二小问从美国1787年宪法中对于黑人、妇女没有权力规定回答。 (2)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二“开化民众,才能为国家进入未来的民主宪政阶段培植基础”以及所学孙中山三民主义宪政措施回答;第二小问从封建专制传统的影响;当时的国民文化素养、政治素养与现代国民不相匹配;先进的现代宪政制度建立需要高素质的国民归纳答案。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两宋时期,水稻的种植在淮河、黄河流域推广,这里的人们也比较多地吃上了稻米。宋高宗时,北方人大量南迁,他们爱吃面食,麦价上涨,酿酒和马料也需要麦子,这些因素刺激了人们对麦的种植,于是南方多在水稻收割后种上麦子。此外,丘陵、山地还种上了北方传入的粟、豆等。北宋从印度洋半岛引进称作“西天绿豆”的优良绿豆品种,原产西域的西瓜在北方较多栽种,并传入南方。两宋时期,还培育出豆芽和韭黄。

——摘编自常建华《社会生活的历史学》

材料二  在全球化浪潮中,被改变的不仅仅是地理版图,更有人们的餐桌。美洲的烟草、东非的咖啡、中国的茶叶以及印度的糖。在此之前,都是极具地方特色的消费品,而在此之后,它们被送到世界各地。机器化生产和标准化的推行,使这些物品经过扩大再生产后重新出现在了它们的原产地,不同于原有的原料形态,它们统统被饰以知名商标和发达地区的文明气息,以一种更加迅猛的方式征服了它们原来的生产者,从立顿茶叶、箭牌糖果、美国烟草到后来的雀巢咖啡、星巴克咖啡……伴随着全球化的进展,从1800到2000年,这一征服全球消费者口味的争夺战几乎无往不利。

——摘编自唐建光《舶来的盛宴全球化如何重塑我们的口味》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两宋时期物种交流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两宋时期的物种交流相比近现代全球物种交流的不同之处,并加以评析。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隋创进士科之后,“历代踵行,时加修正,以迄于明清,防闲之法密,取人之道益公,所举中原与边域之人才益均,既受拥护于人民,又不遭君主之干涉,独立发展,蔚为盛典,盖吾国政制中之最可称颂者也”。从唐代以后,科举出身成为各个朝代首要的做官途径,“国家以科名奔走天下士”,“范才于科目之内”。中国古代重视监察杌构,但若没有科举制的配套,所起的作用十分有限。史书记载,"(元)仁宗皇帝居潜,深厌吏弊作,其即位乃出独断,设进士科以取士。”美国学者罗兹曼说:“科举制度曾经是联系中国传统的社会动力和政治动力的纽带,是维护儒家学说在中国的正统地位的有效手段,它构成了中国社会思想的模式。”

—摘编自刘海峰《科举政治与科举学》

材料二

18世纪末以来,英国政府的社会经济管理职能日趋重要,建立廉洁高效的行政管理体系成为当务之急。1854年,在工业资产阶级的强烈要求下,《诺新科特——屈维廉报告》发表,对文官的选拔、晋升等提出改革建议。根据此报告,英国于1855年和1870年两次颁布法令,确立了近代文官制度。它规定由独立于党派政治之外的文官委员会来主持文官考选事宜,引入公平竞争机制,优胜劣汰、选贤任能。文官不受选举与执政党更选的影响,只要无过失就不受免职处分,可一直工作至退休。文官不得参加政治活动,不得兼任议员或政务官员,不得参加政党和营利性经济活动。有人称文官成为“从不更迭的幕后政府”。

—摘编自张延华《廉洁与效率:英国两次文官制度改革的共同价值取向》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古代科举制度对国家治理的积极作用。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英国文官制度不同于中国科举制的特点,并简析其原因。

 

 

查看答案

“大会上他既没有去刻意争取对共产主义的支持,也没有做或鼓动他人做激烈反美、反西方的言论……但达到了此行的重要目的……他相当成功地使人相信了中国共产党奉行和平的政策。”与此次中国参与的国际会议相关的是

A. 达成了关于恢复印度支那和平的公约

B. 第一次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

C. 讨论了保卫和平、争取民族独立和发展等问题

D. 表达了制止新殖民主义和帝国主义统治的决心

 

查看答案

中国现代历史上某一时期的主要经济措施是:调整农村生产关系,加强农业战线,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大力缩短基本建设战线,精简职工和城市人口;消灭财政赤字,稳定市场。此政策的目的是

A. 尽快建立社会主义经济制度    B. 纠正建设中的“左”倾错误

C. 快速实现社会主义的工业化    D. 提高生产资料的公有化程度

 

查看答案

读图——《告台湾同胞书》。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全体中华儿女共同愿望,是中华民族根本利益所在。为早日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统一大业,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此举的主要背景是

A. 中国原则的坚定性和策略的灵活性

B. 一个中国的原则获得两岸认可

C. 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

D. 运用“一国两制”推进祖国统一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