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唐太宗说:“工商杂色之流……止可厚给财物,必不可超授官秩,与朝贤君子比肩而立,同...

唐太宗说:“工商杂色之流……止可厚给财物,必不可超授官秩,与朝贤君子比肩而立,同坐而食。”在此唐太宗强调的是

A. 防止官商勾结

B. 维持社会等级

C. 重义轻利

D. 重农抑商

 

B 【解析】试题本题考查获取材料信息的能力,题干大致意思是:对于工商业者只能给其经济待遇,不能给其政治待遇,其目的在于维持传统的士农工商的等级秩序,故B项正确;ACD三项与题意不符,故排除。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2013年以来,欧美国家不断暴发大规模的示威游行抗议国家削减财政、减少福利开支,另一方面各国又面临财政赤字不断扩大的难题,这引发了人们对社会福利制度的反思。阅读材料:

问题一经济危机与社会福利制度

1933年,美国政府颁布《紧急救济拨款法》,实行“劳动福利政策”,国家提供50亿美元的失业救济,组织失业者进行公路、堤坝、桥梁、公共建筑等公用事业的建设。1935年又颁布《社会保障法》,该法规定:“本法案旨在增进公共福利,通过建立一个联邦的老年救济金制度,使一些州得以为老人、盲人和残废儿童提供更为可靠的生活保障,为妇幼保健、公共卫生和失业补助法的实行作出妥善的安排。”罗斯福政府对富人征收重税,提高了遗产税,征收赠予税,对数额巨大的个人净收入征收累进税,使国民收入得到了更为合理的分配。

问题二福利制度与欧美债务危机

二战后,随着经济的发展,西方发达国家普遍建立了所谓“从摇篮到坟墓”的“福利国家”制度。在一些国家,如德国,失业工人享受的福利待遇甚至超过正常工作的低收入者,使得过多的公民宁愿领取社会福利金而不去工作。

很多国家的社会福利支出是其财政总支出中的最大项目,一般在30%以上,德国甚至达到71.49%。2010年社会福利在希腊政府总支出中的占比达41.6%。截至今年2月份,希腊的债务高达2940亿欧元,人均负债2.67万欧元左右,债务危机空前加剧。20世纪70年代起,改革福利制度的呼声逐渐高涨,联邦德国总理科尔说:“我们太贵了,这些既得利益现在都需要打破。”

(1)依据问题一归纳当时美国社会保障制度的特点,并结合有关背景知识分析这些措施的时代意义。

(2)根据问题二反映的问题,结合20世纪70年代经济形势的变化,谈谈改革福利制度的必要性。

(3)依据对材料的分析,你认为如何才能使福利制度走得更久?

 

查看答案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历来为各国统治者所重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西周时,耒、耜是主要农具,“一人跖(踏)耒而耕,不过十亩”。战国时,(秦国)“用注填阏之水,溉泽卤之地四万顷,收皆亩一锺,于是关中为沃野”。(魏国改革家)李悝说:“今一夫挟五口,治田百亩,岁收亩一石半,为粟百五十石

—摘录自《中华文明史》

材料二:赫鲁晓夫从美国种植玉米的成功看到了提高粮食产量和给畜牧业提供大量饲料的前景,于是大力推广种植玉米。他不顾苏联气候条件的具体特点和已形成的农作物播种格局,要求在全苏各地区,在每一个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都普遍种植玉米。在伴有行政命令式的要求下,玉米的播种面积迅猛扩大,1953年为580万公顷,1956年达1640万公顷,1962年增至3710万公顷。许多原来种植传统粮食作物小麦和黑麦的耕地也种上了玉米。这些被“排挤”的农作物比玉米更适合当地的土壤和气候条件,玉米在很多地方因生长条件欠佳和管理不善,产量并不理想,作为饲料的青玉米营养价值也没有预期那样高

—摘编自《赫鲁晓夫执政史》

材料三:温州地区三个重要年份的农业生产发展状况

 

年份

农业总产值(亿元)

比上年增长率

财政收入(亿元)

比上年增长率

社会消费售总额(亿元)

比上年增长率

1956

2.95

24.5%

0.53

24.8%

1.85

10.3%

1979

7.78

14.12%

1.35

66.0%

6.30

42.5%

1993

44.53

8.7%

18.68

54.4%

92.51

36.3%

 

 

(1)材料一的历史现象说明了什么?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概括赫鲁晓夫大力推广种植玉米给苏联农业带来的不良后果。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赫鲁晓夫执政时期的改革。

(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以上三个重要年份农业发展的相关政策背景。

(4)结合以上材料,指出古今中外促进农业发展的共性因素。

 

查看答案

(题文)20世纪30年代初,美国一个议员在农村发表演说,刚讲一半,许多农民就向他扔烂水果,以示反对。议员不慌不忙,一边抹掉脏东西,一边说:“我或许不怎么知道农民的难处,但你们必须承认,我还是有办法应付过剩的农产品问题的。”其直接有效的应付办法是

A. “以工代赈”

B. 调整劳资关系

C. 刺激出口

D. 大规模销毁农产品

 

查看答案

(题文)1934年,美国报纸上连篇咒骂罗斯福是向富人敲竹杠,说罗斯福天天都吃“烤百万富翁”。其理由可能与哪一项有关?

A. 要求统制货币

B. 减少耕地面积

C. 实行社会保障

D. 实行以工代赈

 

查看答案

1934年,法国作家罗曼·罗兰在《莫斯科日记》中写道:“我丝毫不怀疑,世界更美好的未来是与苏联的胜利连在一起的。”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 苏联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存在弊端

B.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C. 苏联的经济体制能为世界发展提供借鉴

D. 苏联政策推动了世界经济的复苏与发展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