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历来为各国统治者所重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历来为各国统治者所重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西周时,耒、耜是主要农具,“一人跖(踏)耒而耕,不过十亩”。战国时,(秦国)“用注填阏之水,溉泽卤之地四万顷,收皆亩一锺,于是关中为沃野”。(魏国改革家)李悝说:“今一夫挟五口,治田百亩,岁收亩一石半,为粟百五十石

—摘录自《中华文明史》

材料二:赫鲁晓夫从美国种植玉米的成功看到了提高粮食产量和给畜牧业提供大量饲料的前景,于是大力推广种植玉米。他不顾苏联气候条件的具体特点和已形成的农作物播种格局,要求在全苏各地区,在每一个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都普遍种植玉米。在伴有行政命令式的要求下,玉米的播种面积迅猛扩大,1953年为580万公顷,1956年达1640万公顷,1962年增至3710万公顷。许多原来种植传统粮食作物小麦和黑麦的耕地也种上了玉米。这些被“排挤”的农作物比玉米更适合当地的土壤和气候条件,玉米在很多地方因生长条件欠佳和管理不善,产量并不理想,作为饲料的青玉米营养价值也没有预期那样高

—摘编自《赫鲁晓夫执政史》

材料三:温州地区三个重要年份的农业生产发展状况

 

年份

农业总产值(亿元)

比上年增长率

财政收入(亿元)

比上年增长率

社会消费售总额(亿元)

比上年增长率

1956

2.95

24.5%

0.53

24.8%

1.85

10.3%

1979

7.78

14.12%

1.35

66.0%

6.30

42.5%

1993

44.53

8.7%

18.68

54.4%

92.51

36.3%

 

 

(1)材料一的历史现象说明了什么?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概括赫鲁晓夫大力推广种植玉米给苏联农业带来的不良后果。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赫鲁晓夫执政时期的改革。

(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以上三个重要年份农业发展的相关政策背景。

(4)结合以上材料,指出古今中外促进农业发展的共性因素。

 

(1)说明:战国农业生产发展(粮食产量提高) 原因:水利工程的兴修(郑国渠、都江堰),铁犁牛耕的推广,各国的变法,封建生产方式的确立(或土地私有制的确立)。(共3点,每点,写出其中两点即可得 (2)后果:玉米种植挤占了耕地,导致其他粮食作物减产;玉米产量和质量未达到预期目标。 评价:冲击了斯大林模式,打开了苏联社会主义改革的闸门,具有探索性和开创性;改革取得了一定成果;但未能从根本上打破斯大林模式的框架。 (3)政策背景: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社会主义公有制确立,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基本建立,大大提高了人民的劳动积极性; 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在农村废除了人民公社体制,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 1992年,中共十四大确定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使中国改革开放步入一个新的阶段。(写出南方谈话有关内容可得 (4)提高生产力,改善或调整生产关系以适应生产力发展。(言之有理,并与材料内容有联系的可以酌情给分。)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农业发展的状况。从中国古代的农业发展、苏联的农业状况、新中国的农业发展等方面来分析。 (1)从材料“一人跖(踏)耒而耕,不过十亩”“收皆亩一锺,于是关中为沃野”“岁收亩一石半,为粟百五十石”中可以分析出战国农业生产发展。根据材料“用注填阏之水,溉泽卤之地四万顷”“今一夫挟五口,治田百亩”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得出第二小问的答案。 (2)从材料“许多原来种植传统粮食作物小麦和黑麦的耕地也种上了玉米。这些被“排挤”的农作物比玉米更适合当地的土壤和气候条件,玉米在很多地方因生长条件欠佳和管理不善,产量并不理想”中可以概括出赫鲁晓夫大力推广种植玉米给苏联农业带来的不良后果。根据所学知识可以从积极和消极来分析评价赫鲁晓夫执政时期的改革。 (3)从表格中可以分析出,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社会主义公有制确立,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基本建立,大大提高了人民的劳动积极性;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在农村废除了人民公社体制,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1992年,中共十四大确定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使中国改革开放步入一个新的阶段。 (4)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以从生产力、生产关系的调整和改革等方面来分析出答案。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题文)20世纪30年代初,美国一个议员在农村发表演说,刚讲一半,许多农民就向他扔烂水果,以示反对。议员不慌不忙,一边抹掉脏东西,一边说:“我或许不怎么知道农民的难处,但你们必须承认,我还是有办法应付过剩的农产品问题的。”其直接有效的应付办法是

A. “以工代赈”

B. 调整劳资关系

C. 刺激出口

D. 大规模销毁农产品

 

查看答案

(题文)1934年,美国报纸上连篇咒骂罗斯福是向富人敲竹杠,说罗斯福天天都吃“烤百万富翁”。其理由可能与哪一项有关?

A. 要求统制货币

B. 减少耕地面积

C. 实行社会保障

D. 实行以工代赈

 

查看答案

1934年,法国作家罗曼·罗兰在《莫斯科日记》中写道:“我丝毫不怀疑,世界更美好的未来是与苏联的胜利连在一起的。”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 苏联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存在弊端

B.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C. 苏联的经济体制能为世界发展提供借鉴

D. 苏联政策推动了世界经济的复苏与发展

 

查看答案

1921年苏俄的粮食播种面积只有9030万公顷,比1920年少690万公顷,只及其1913年的85%。此现象发生的主要原因是 ( )

A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挫伤了农民生产地积极性

B 国内战争使农业生产形势日益恶化

C 新经济政策的推行使农业生产效率大大提高

D 苏俄工业化发展,工业反哺农业所致

 

查看答案

勃列日涅夫时期,苏联经济增长率长期保持两位数,经济规模也保持世界第二,但是许多百姓家里的电器陈旧不堪,电视机爆炸事件经常发生,有人开玩笑说,苏联生产的电视机应当送给敌人。这从根本上说明(    )

A. 苏联的计划经济体制尚有活力

B. 斯大林体制存在着严重的弊端

C. 苏联忽视了生活消费品的生产

D. 苏联的科技和工业水平极端低下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