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题文)历史留下了无尽的讽刺:三十僭主(雅典历史上最残暴的统治者)恨苏格拉底入骨...

(题文)历史留下了无尽的讽刺:三十僭主(雅典历史上最残暴的统治者)恨苏格拉底入骨,但不敢杀他;雅典民主派却以绝对公平的陪审团,通过真正民主的程序,判处苏格拉底死刑。从苏格拉底案可判断

A. 雅典民主政治不及僭主政治开明公正

B. 公民普遍参与政治容易导致权力泛滥

C. 雅典民主程序的公正体现了法律的公正

D. 民主程序的公正并不能保证结果的公正

 

D 【解析】试题苏格拉底在绝对公平的陪审团、真正民主的程序下被判处死刑,这体现了公正的民主程序并不能保证审判结果的公正,故D项正确。苏格拉底案不能证明僭主政治开明公正,故A项错误;公民是否普遍参与政治,法律是否公正在题干所给材料中均没有涉及,故B、C两项与材料不符。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宋仁宗对谏官张升说,你很孤单,没有朋友,要注意说话方寸。张升明知年老仁宗儿子都夭折了,却回敬皇帝道:臣不孤单,妻儿俱全;陛下才孤单,只有宫女相伴。仁宗没怪罪张升。清代士大夫却没这种“脾气”,大学士曹振铀总结的为官秘诀是“多磕头少说话”。士大夫“脾气”变化表明

A. 儒学思想渐趋衰微

B. 君主专制不断强化

C. 官场风气世俗化

D. 经济文化没有协调发展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完成问题。

材料一:(1921年)列宁:到1921年春天已经很清楚了——我们用“冲击”的办法,即用简捷、迅速、直接的办法实行社会主义生产和分配的原则的尝试已经失败了。我们的新经济政策的实质正在于我们……开始作战略上的退却,趁我们还没有被彻底打跨,让我们实行退却,一切都重新安排,不过要安排得更稳妥。

材料二:(1921年)列宁:“新经济政策的实质是无产阶级同农民的联盟,是先锋队无产阶级同广大农民群众的结合。”

(1922年)列宁:“新经济政策的真正实质在于:第一,无产阶级国家准许小生产者有贸易自由;第二,对于大资本的生产资料,无产阶级国家采用资本主义经济学中叫作国家资本主义的一系列原则。”

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材料一中的“冲击”是指?请简述两个政策的内容。

 

查看答案

民族资本主义在近代中国经历了曲折发展的历程,作为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对中国近代化产生了深远影响。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19世纪70年代前后,中国开始有一部分官僚、地主和商人在通商口岸举办了一些商办的近代企业,但到中日甲午战争前,商办企业始终没有得到清政府正式承认而处于“不合法”的地位,直到1898年清政府才颁布《振兴工艺给奖章程》,表示要“提挈工商”。

材料二:下表是中国纱厂1915~1919年的盈利指数,

年份盈利指数(%)

1915———4.38

1916———7.61

1917———36.93

1918———21.43

1919———70.56。

材料三:1912——1919年的八年里,中国新建的厂矿企业有600多家,新增资本大约13000万元,超过过去半个世纪的成就。

辛亥革命后,群众性的反帝爱国运动此起彼伏,“实业救国”思想有了前所未有的社会基础。面对外国资本的加紧渗入,洋货越来越多地充斥中国市场,国内第一次出现了抵制洋货的运动,这次运动于1904年首先由商务界发起,1915年,因反对“二十一条”再度兴起,1919年达到高潮。抵制洋货,提倡国货,“实业救国”不仅是民族资产阶级的口号,也成为各阶层人民爱国的共同愿望。同时也使国货市场扩大,为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拓展了空间。

材料四:下表反映了1936—1938年上海部分民族工业生产指数的变化(注:1936年为100)

材料五:在沦陷区,来不及内迁的厂矿,或被日本灭毁,或被日军以“委托经营”、“军管理”、“租赁”等形式吞并。在国统区,国民政府出于抗战的需要,实施战时体制,强化经济的全面统制,加强工业垄断和商业专卖,造成官僚资本的膨胀和民族资本的萎缩,到1941年,官僚资本已占全国资本总额的一半。

根据材料,简述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历程。(顺序答错不给分)

 

查看答案

全球化正从“美国化”异化为“反美化”、“去美化”,诚如麻省理工学院教授西蒙·约翰逊所说:“我们在过去20年依赖的很多增长驱动器正在消亡……我们将面临一个劳动力流动、资本和政治意志松懈的垮掉的10年。这与全球化相关。”上述材料认为全球化对美国来说:

A. 丧失经济增长动力    B. 其霸权被逐渐削弱

C. 既是机遇又是挑战    D. 全球反美情绪严重

 

查看答案

有学者认为:“苏联制度的设计用意,在于尽快将一个极落后、开发度极低的国家,早早送上工业化的大道……尽管这个制度极其缺乏效率、极其浪费,但毕竟达到了上述目标。”据此判断该学者意在:

A. 肯定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 客观分析战后赫鲁晓夫等人改革的弊端

C. 应客观认识新经济政策    D. 指出“斯大林模式”有其合理性的一面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