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从16世纪开始到18世纪,英国乡村地区普遍出现了...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从16世纪开始到18世纪,英国乡村地区普遍出现了家庭工业,经历了乡村工业化。它是在借助乡村丰富的原料来源、有利的自然动力条件下发展起来的。各地乡村工业包括毛纺织、棉麻纺织、服装、酿酒、粮食加工、皮革加工制作、玻璃、造纸、建材、制陶、冶炼、金属制造、采煤、制盐等。1520年乡村农业人口约占全国总人口的76%,到1600年约占70%,1700年约占55%,1750年约占46%。18世纪初,像伯明翰这样的工业集镇、乡村集市和小城镇在英格兰有700个左右。

——摘编自孙立田《工业化进程中的英国乡村改造》

材料二20世纪二三十年代,面对乡村凋敝,以“改造乡村,改造中国”达到“民族自救”为目的的“乡村建设运动”兴盛。其中典型的有:晏阳初领导的注重农民教育、加强农村合作的定县模式;梁漱溟发扬儒学精华、唤醒农民内力的邹平模式;高践四开创的农业技术与教育并重的无锡模式;民族资本家卢作孚发展实业推动城镇化的北碚模式。而中国共产党以毛泽东为代表,坚持以平分田地、减租减息作为解决农村问题的根基,将土地革命与根据地建设结合起来。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不少乡村建设运动遭受挫折。新中国建立后,农村建设不断探索,取得新的发展。

——摘编自王景新《乡村建设思想史研究脉络》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英国乡村工业化兴起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民国乡村建设的特点,并说明近代中国乡村建设所面临的主要问题。

 

(1)原因:新航路开辟后,欧洲贸易中心转移到大西洋沿岸;圈地运动造就乡村大量剩余劳动力;乡村丰富的原料和有利的水力等自然动力条件。 (2)特点:参与力量众多,学者、实业家、革命力量等均有参与;实践模式多样,各具特色;内容广泛;中国共产党将土地革命与根据地建设结合。 问题:受外国资本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束缚,受政局影响大;受城市资本和地主盘剥,农民穷困,缺乏自身积累;乡村人多地少,自然条件差异大;经济结构单一;农民文化低、技术差。 【解析】(1)根据材料一“从16世纪开始到18世纪”结合所学可知新航路开辟后,欧洲贸易中心转移到大西洋沿岸;圈地运动造就乡村大量剩余劳动力;依据材料“它是在借助乡村丰富的原料来源、有利的自然动力条件下发展起来的。”可知乡村丰富的原料和有利的水力等自然动力条件。 (2)特点:根据材料二“晏阳初领导的注重农民教育、加强农村合作的定县模式;梁漱溟发扬儒学精华、唤醒农民内力的邹平模式;高践四开创的农业技术与教育并重的无锡模式;民族资本家卢作孚发展实业推动城镇化的北碚模式。”可知参与力量众多,学者、实业家、革命力量等均有参与;实践模式多样,各具特色;内容广泛;依据材料“而中国共产党以毛泽东为代表,坚持以平分田地、减租减息作为解决农村问题的根基,将土地革命与根据地建设结合起来。”可知中国共产党将土地革命与根据地建设结合。问题:依据材料“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不少乡村建设运动遭受挫折。”可知受政局影响大;结合近代中国的时代背景还可从社会性质、农村经济落后、农民的贫困和文化素质等角度来回答。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从1830年开始,几乎每户英国家庭都把自己的积蓄用来购买铁路公司发放的建设债券。从1840年到1845年,英国民间一共有超过1000个铁路兴建项目被提到议事日程。1846年被认为是“铁路狂热”年代的峰顶,这一年有272个关于成立铁路公司的议案在国会被讨论,无一不是顺利过关。随着铁路股的价格上涨,越来越多的投机资金流入这个行业。到1850年,英国建成的和在建的铁路总长已分别达到6000英里和1000英里,大致形成了今天的英国铁路轮廓。

——摘编自纪双城《英国铁路狂飙历时20年》

材料二1879年,李鸿章为了将唐山开平煤矿的煤炭运往天津,奏请修建唐山至北塘的铁路。李鸿章的奏请开初得到清政府的批准,随后便遭到顽固的王公大臣的群起攻击。他们说什么火车会“烟伤禾稼,震动寝陵(清朝皇陵)”,会“惊耳骇目,鬼神呵谴”。他们的结论是,铁路“为祖宗所未创,应当立予停止,以维国本而顺舆情”。面对强大的守旧势力,清政府的当权者撤销了原议,决定将铁路缩短,仅修唐山至胥各庄一段……

——摘编自《中国铁路的发展历程》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推动英国铁路“狂飙”历时20年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我国铁路诞生的历史背景及近代阻碍我国铁路建设的主要因素。

 

查看答案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总体上,中古时代的欧洲,人们的消费意识很淡。近代早期(1500~1750),欧洲进入一个消费意识日渐增强、消费模式发生重大变化的新时代。薄伽丘指出:“炫耀、打扮以及实现个人的每一个欲望,似乎成了最正确的人生目标。”这期间,尤其是1600年之后,欧洲许多城镇,尤其是那些大的都会城市,作为铺张浪费的中心发展起来。这些城镇均建造了许多会议厅、剧场、歌剧院、游乐园或其他娱乐场所。

——马世力《欧洲近代经济文化史论》

材料二在中国传统社会中,崇尚节俭和力戒奢侈是一以贯之的信条,也是社会各阶层共同推崇的道德风尚和消费观念。……到近代,开始有社会舆论公开反对一味提倡节俭,并且主张鼓励消费,这较诸过去无疑是一种重要的变化。此时的社会舆论已开始从富民与富国的高度,对奢侈消费的作用与影响给予了与以往完全不同的新评价,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们消费观念的改变。

——朱英《中国近代史十五讲》

(1)据材料一归纳近代早期的欧洲进入一个“消费模式发生重大变化的新时代”的表现。

(2)据材料二分析中国社会的消费观念产生变化的原因。

 

查看答案

20世纪90年代初,国务院制定《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转变经营机制条例》,要求国有企业打破“三铁”,即打破“铁饭碗”、“铁工资”、“铁交椅”,建立能高能低的分配机制,能进能出、能上能下的劳动用工制度;解决“双轨制”,给予企业充分经营自主权。这说明当时

A. 国有企业改革拉开帷幕

B. 从供给端重新优化配置

C. 经济体制改革继续深化

D. 市场经济体制已经确立

 

查看答案

据国家统计局《国民收入统计资料汇编》显示,从1952年到1957年,农业产值增长了12.8%,工业产值增长为128.6%。在全部工业产值中,以农产品为主要原料的产值约占50%左右,农副产品和用农业原料制成的工业品,在国内市场主要商品供应量中约占90%左右,在出口总额中约占75%左右。上述材料反映了

A. 农业集体化有利于工业化    B. 建立了完备的工业体系

C. 土地革命取得了一定成效    D. 外贸出口额大幅度增长

 

查看答案

1953年12月,中央人民政府对粮食实行了计划收购(即统购)和计划供应(即统销);然后对食用植物油也实行了统购和统销;1954年9月又对棉花实行统购,对棉布实行统购和统销。这一政策的实行

A. 表明工农业产品极大丰富

B. 有利于保障工业化战略实施

C. 反映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

D. 促进了当时国民经济的恢复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