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总体上,中古时代的欧洲,人们的消费意识很淡。近代...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总体上,中古时代的欧洲,人们的消费意识很淡。近代早期(1500~1750),欧洲进入一个消费意识日渐增强、消费模式发生重大变化的新时代。薄伽丘指出:“炫耀、打扮以及实现个人的每一个欲望,似乎成了最正确的人生目标。”这期间,尤其是1600年之后,欧洲许多城镇,尤其是那些大的都会城市,作为铺张浪费的中心发展起来。这些城镇均建造了许多会议厅、剧场、歌剧院、游乐园或其他娱乐场所。

——马世力《欧洲近代经济文化史论》

材料二在中国传统社会中,崇尚节俭和力戒奢侈是一以贯之的信条,也是社会各阶层共同推崇的道德风尚和消费观念。……到近代,开始有社会舆论公开反对一味提倡节俭,并且主张鼓励消费,这较诸过去无疑是一种重要的变化。此时的社会舆论已开始从富民与富国的高度,对奢侈消费的作用与影响给予了与以往完全不同的新评价,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们消费观念的改变。

——朱英《中国近代史十五讲》

(1)据材料一归纳近代早期的欧洲进入一个“消费模式发生重大变化的新时代”的表现。

(2)据材料二分析中国社会的消费观念产生变化的原因。

 

(1)表现:通过奢侈消费体现个人价值;都会城市成为奢靡消费的中心。 (2)原因:商品经济的发展,自然经济的解体;近代西方消费观念的影响;近代中国工业化的发展;城市化进程加快,市民阶层壮大。 【解析】(1)根据材料“炫耀、打扮以及实现个人的每一个欲望,似乎成了最正确的人生目标”可知奢侈消费体现个人价值;根据“尤其是1600年之后,欧洲许多城镇,尤其是那些大的都会城市,作为铺张浪费的中心发展起来”可知都会城市成为奢靡消费的中心。 (2)依据材料二“到近代,开始有社会舆论公开反对一味提倡节俭,并且主张鼓励消费”可知中国的消费观念变为追求奢侈,鼓励消费。结合所学近代中国的时代背景从商品经济的发展、近代西方消费观念的影响、近代中国工业化的发展、市民阶层壮大等角度分析中国社会的消费观念产生变化的原因。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20世纪90年代初,国务院制定《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转变经营机制条例》,要求国有企业打破“三铁”,即打破“铁饭碗”、“铁工资”、“铁交椅”,建立能高能低的分配机制,能进能出、能上能下的劳动用工制度;解决“双轨制”,给予企业充分经营自主权。这说明当时

A. 国有企业改革拉开帷幕

B. 从供给端重新优化配置

C. 经济体制改革继续深化

D. 市场经济体制已经确立

 

查看答案

据国家统计局《国民收入统计资料汇编》显示,从1952年到1957年,农业产值增长了12.8%,工业产值增长为128.6%。在全部工业产值中,以农产品为主要原料的产值约占50%左右,农副产品和用农业原料制成的工业品,在国内市场主要商品供应量中约占90%左右,在出口总额中约占75%左右。上述材料反映了

A. 农业集体化有利于工业化    B. 建立了完备的工业体系

C. 土地革命取得了一定成效    D. 外贸出口额大幅度增长

 

查看答案

1953年12月,中央人民政府对粮食实行了计划收购(即统购)和计划供应(即统销);然后对食用植物油也实行了统购和统销;1954年9月又对棉花实行统购,对棉布实行统购和统销。这一政策的实行

A. 表明工农业产品极大丰富

B. 有利于保障工业化战略实施

C. 反映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

D. 促进了当时国民经济的恢复

 

查看答案

1956年底,毛泽东说:“现在我国的自由市场,基本性质仍是资本主义的,它与国家市场成双成对。……要使它成为地上,合法化,可以雇工。合作工厂做的衣服裤腿一长一短,扣子没眼,质量差。最好开私营工厂,同地上的作对……这叫新经济政策。我怀疑俄国新经济政策结束得早了,只搞了两年退却就转为进政,到现在社会物资还不充足。”这表明毛泽东认为

A. 私营经济能保留竞争机制,增加社会的物质财富

B. 俄国新经济政策体现不出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C. 需要对生产资料私有制进行全面的社会主义改造

D. 发展自由市场、限制国家市场才有益于国计民生

 

查看答案

新中国成立后,广告曾一度在全国各种新闻媒体上绝迹。1979年1月,上海电视台播出了中国电视史上第一条商业广告,同年4月,财政部颁发文件,明确提出报社是宣传事业单位,但在财务管理上实行企业管理的办法。这些变化说明

A. 思想解放推动了新闻媒体的体制改革

B. 新闻立法成为新闻媒体改革的助推器

C. 经济特区成为经济体制改革“试验田”

D. 城市体制改革助力新闻媒体的大发展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