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3年《女子月刊》以《理想爱人》为标题发起一次征文,下表是对这次征文内容的整理。下列对图表的解读正确的是
女性理想的爱人 | 忠实的爱情 | 健全的体魄 | 革命的精神 | 不慕虚荣和时尚 | 丰富的学识 | 人格高尚 | 节俭的习惯 |
百分比 | 66% | 50% | 33% | 50% | 100% | 66% | 50% |
男性理想的爱人 | 爱情忠诚 | 健美的体格 | 性情温和 | 无攀登虚荣习气 | 相当的学识 | 文学艺术修养 | 自立的技能 |
百分比 | 62.5% | 75% | 75% | 62.5% | 75% | 50% | 62.5% |
A. 男女择偶标准都有对爱情忠诚,说明婚姻自由成为主流
B. 男女双方都要求爱人身体强健,反映了战争年代特定的审美观
C. 男性对爱人普遍要求无攀登虚荣习气,说明当时坚守质朴的优良传统
D. 革命精神被列入择偶标准,反映了知识青年的革命激情
到1894年,进口火柴因其价廉物美基本取代传统打火石。1900年前后,华商自办火柴厂纷纷出现,其产品比进口火柴成本更低,价格更便宜,虽质量稍逊,但性价比高,因而更易于销售。这说明
A. 民族工业比外商企业更具竞争优势
B. 民众消费观念主要受民族情感支配
C. 民众往往存在经济实用的消费心理
D. 在华外商企业与民族工业竞争激烈
李大钊说:“中国古代的婚姻时期,亦似在秋冬之交。《周礼》言仲春,《夏小正》言二月,殆因农业经济社会交易物品,必在秋收冬藏之际……农忙既毕,女家始肯令之适人。”这说明古代
A. 小农经济影响着人们的生活规律
B. 举办婚礼都在秋收后
C. 妇女的经济地位有所提高
D. 女人是农耕的主要劳动力
1987年6月,邓小平在接见南斯拉夫代表团时说:“农村改革中……突然冒出搞多种行业,搞商品经济,搞各种小型企业,异军突起。这不是我们中央的功绩……这是我个人没有预料到的,许多同志也没有预料到,是突然冒出这样一个效果。”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A. 民间的经济活动引领了经济体制改革发展的方向
B. 中央政府的宏观决策滞后于经济体制改革的进程
C. 该意外收获的主要意义是提高农民生产积极性
D. 民众积极参与是推动经济体制改革的动力之一
1981年11月,五届人大四次会议通过的政府工作报告把国有企业分为四类:一是严格按照国家指令性计划进行生产的骨干企业;二是既按市场变化又在国家计划许可范围内生产的企业;三是大部分产品按国家计划生产的企业;四是大部分产品根据市场变化组织生产的企业。材料反映,当时中国
A. 开始经济体制改革 B. 计划经济和市场调节并重
C. 重视资源优化配置 D. 尚未认识到市场经济的重要
自实行家庭承包责任制以来,我国农村土地基本上按现有人口平均分配,把整块土地分割成许多小块,实行分户经营,农民还在沿用传统手工劳动工具。这说明我国当前的农村经济
A. 大体仍处于自给自足状态
B. 能有效挖掘现有土地潜力
C. 较难解决农村的贫困问题
D. 带有浓厚的小农经济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