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慧能(638~713年),世称禅宗六祖,生于岭南,三...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慧能(638~713年),世称禅宗六祖,生于岭南,三岁丧父,家境贫寒,靠上山打柴做零工维持生计。虽不识字,但悟性极高,听人诵读《金刚经》,便欲北上寻求佛法。历经千辛万苦终求法于黄梅五祖道场。所做佛偈“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深得五祖赞许,遂为法门的衣钵传人。

慧能认为心性本净,佛性人人皆有,不须外求,明心见性,见性成佛,顿悟成佛,创顿悟禅;主张不打坐,无须累世苦修,在生活实践中感悟佛法,创生活禅;主张众生皆是佛,平常心即是佛。主张不读经,不立文字,摒除繁琐的宗教仪式。

自唐朝到宋朝,慧能多次被皇帝赐予称号,其思想成为中国佛教文化的一面旗帜,在他的影响下,禅宗很快在大江南北盛传开来,信徒众多,形成“一花五叶”的繁荣局面。

——摘编自《六祖慧能》

(1)根据材料,概括慧能禅师思想的主要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慧能禅师思想的成因及对中国社会思想文化发展产生的影响。

 

(1)强调内省顿悟,体现了人的自主性;不迷信权威(或众生皆佛,平常心即佛);不拘传统,简化宗教仪式;推动佛教的世俗化(生活实践中感悟佛法)。 (2)成因:出身底层,受其个人经历的影响;受道教、佛教思想的影响。 影响:丰富了佛教思想体系,推动了佛教的广泛传播;推动了佛教的进一步中国化;对中国哲学思想的发展和宋明理学思想体系的形成产生了重要影响;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解析】依据材料中“心性本净,佛性人人皆有,不须外求”“主张不打坐,无须累世苦修,在生活实践中感悟佛法”“众生皆是佛,平常心即是佛。主张不读经,不立文字,摒除繁琐的宗教仪式”的信息逐条归纳回答。 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中“三岁丧父,家境贫寒,靠上山打柴做零工维持生计”“听人诵读《金刚经》,便欲北上寻求佛法”的信息归纳回答;第二小问依据材料“其思想成为中国佛教文化的一面旗帜,在他的影响下,禅宗很快在大江南北盛传开来,信徒众多”的信息并结合所学从“佛教的广泛传播以及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角度回答。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在美国看来,不卷入欧洲纷争的孤立主义外交政策使美国在1812年美英战争后享受了长达一个世纪的“免费的安全”(freesecurity),虽然20世纪军事和交通技术的进步已经使两大洋作为美国安全屏障的价值大大降低,但一直到珍珠港事件前,多数美国人仍然相信美国远离欧洲的地理位置使美国不用卷入欧洲的事务就可以确保自己的安全。而当总统试图推行积极的对外政策、让美国承担国际责任的时候,通常是国会对总统的政策构成挈肘。从一战时起,国会就成为孤立主义的大本营……多次挫败总统的外交倡议。美国人根深蒂固的反国家主义(anti-statism)观念和自由的传统使联邦政府长期以来比较弱小,限制了联邦政府推行干涉主义政策的能力……自独立以来,美国人就把美洲新大陆与世界其他地区分离开来,把自己描绘成自由、民主、乎等和进步的“新界”……纯洁无瑕美国不能卷入欧洲的纷争中,与腐败、堕落的“旧世界”同流合污。这种独特的自我认知支持美国与欧洲主导的国际体系相分离。

——王立新《踌躇的霸权:美国获得世界领导地位的曲折历程》

(1)报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美国拒绝领导世界的主要因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二战后美国谋求世界领袖地位的主要原因

 

查看答案

(历史一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一:明代与西北少数民族实行茶马互市制度。朱元璋洪武(1368~1398年)年间实行了金牌制度,使中央政府有效地控制了西北地区的茶马互市。在当时,金牌具有法律作用,任何个人是不允许染指茶马贸易的,民间贸易在严厉取缔之列:“私茶出境,与关隘不讥者,并论死”。明初的这种规定得到了严格执行,对舞弊走私者严惩不贷,即使对王公贵族也不例外。……巡茶御史刘良卿说:陕西地区设立三茶马司以收茶易马,“虽以供边军征战之用,实以系番夷归向之心”。

材料二:弘治三年

明廷接受御史李鸾的建议,允许西宁、河州和临洮三茶马司招集商人运茶,只是规定每位商人运茶不得超过3000斤,而官府收缴其中的40%的实物,剩余部分则允许商人自由出售。这实际上是中央政府承认了民间民族贸易的合法性,茶马互市中的“民市”也就名正言顺地有了一席之地,对于政府来说也是有坐收其利之功效。明朝中叶以后,日益兴盛的民间茶马贸易,成为各族贸易往来的主流。

——以上材料均摘自《政府专卖制度及其漕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朝初期“茶马互市”政策的目的。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朝中期以后“茶马互市”政策的变化及原因。

 

查看答案

(题文)同样是从耶稣会教士那里获得关于中国的资料,伏尔泰与孟德斯鸠笔下的中国却呈现出两种截然不同的形象。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在这里,官府的意见从来具有法律的力量……一切都由一级从属一级的衙门来裁决,官员必须经过好几次严格的考试才被录用……在中国,这些衙门就是治理一切的机构。六部属于帝国各官府之首,每个省每个城市的官员都有一个辅佐的衙门。因此,人类肯定想象不出比中国的政治形式更好的政府。

——摘编自伏尔泰《风俗论》等

……在那个地方的一切历史里,是连一段表现自由精神的记录都不可能找到的。那里,除了极端的奴役而外,我们将永远看不见任何其他东西。……因此,中国是一个专制的国家。它的原则是恐怖。

——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

解读材料,提炼出一个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阐释。(要求:写出观点,观点合理、明确,史论结合。)

 

查看答案

(题文)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在转型时期的几个世纪(15—17世纪)中,英国成功地把握了时代的脉搏,率先完成了从封建主义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过渡。期间,商人的数量和财富不仅迅速增加,而且社会地位也随之获得了提高。……商人还利用自己手中掌握的财富,与英国王权紧密结合,广泛参与国家政治事务,从而使国家制定有利于商人的政策法令。……这一时期,英国商人逐渐成为一支数量可观、拥有强大经济政治实力的重要社会力量,对英国的社会转型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可以说没有商业和商人的推动作用,近代早期英国社会转型的完成是难以想象的。

——白永亮《近代早期英国社会转型中的商人及其作用》

材料二:明清商业相对繁荣,其中不乏豪商大贾,而称雄明清商界者又非徽商莫属。明中叶以来三百年间,从其拥有的资金到广泛的影响力,皆为一时之冠,有“无徽不成镇”之谚……他们(徽商)一方面耗费巨额利润来促使自己缙绅化,另一方面又将大量财富抛向非生产领域,诸如购置族田,建祠,修家谱,以及提倡程朱理学等,结果不是使徽州产生资本主义,而是成为一个顽固坚持传统宗法等级制的堡垒,这样的商品经济,实质上只能补充和强化自然经济。

——侯建新《社会转型时期的西欧和中国》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阐述明清时期中国和近代早期英国商人群体是如何推动两国社会发展的。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在推动社会变革与转型方面,与英国近代商人群体相比明清时期中国商人群体的不同,并分析原因。

 

查看答案

1957年一项调查发现,用于卫生、养老金、家庭补贴和援助方面的公共支出(不包括住房和教育)就占西德国家收入的20.8%,占法国国家收入的18.9%,占英国国家收入的12.1%,在瑞典,1957年用于社会服务的费用比1930年高出6倍多;而在意大利,竞高出14倍.此现象表明

A. 国家干预推动社会服务发展    B. 西欧各国的财政出现了赤字

C. 马歇尔计划取得了显著效果    D. 财政支出主要用于服务领域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