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题文)同样是从耶稣会教士那里获得关于中国的资料,伏尔泰与孟德斯鸠笔下的中国却呈...

(题文)同样是从耶稣会教士那里获得关于中国的资料,伏尔泰与孟德斯鸠笔下的中国却呈现出两种截然不同的形象。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在这里,官府的意见从来具有法律的力量……一切都由一级从属一级的衙门来裁决,官员必须经过好几次严格的考试才被录用……在中国,这些衙门就是治理一切的机构。六部属于帝国各官府之首,每个省每个城市的官员都有一个辅佐的衙门。因此,人类肯定想象不出比中国的政治形式更好的政府。

——摘编自伏尔泰《风俗论》等

……在那个地方的一切历史里,是连一段表现自由精神的记录都不可能找到的。那里,除了极端的奴役而外,我们将永远看不见任何其他东西。……因此,中国是一个专制的国家。它的原则是恐怖。

——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

解读材料,提炼出一个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阐释。(要求:写出观点,观点合理、明确,史论结合。)

 

示例一:观点:伏尔泰和孟德斯鸠对中国的认识是一种误读(或都与中国实际不符)。 阐释:(原因)他们的认识多半是经过传教士得来的,因此,他们对中国的解读也多半建立在误解或误读的基础上。 (表现)伏尔泰推崇中国制度和文化,认为中国官僚选拔制度完善,各级政府和君主开明,社会和睦,道德、法律完善。伏尔泰仅看到了中国古代政治中的合理部分,而没有认识其局限。中国是君主专制制度,易导致暴政和腐败,不利于调动地方的积极性;易形成文化专制,束缚人们思想,阻碍社会进步。孟德斯鸠认为中国是一个可憎、奴役、落后的专制暴政国家,只看到了中国制度有专制的一面,而忽视中国制度的一些积极因素,因而都是一种误读。 所以,真实的中国形象既不像伏尔泰描绘的那样美好和开化,也不至于像孟德斯鸠所认为的那么暴政和落后。只有综合辩证地判断,将两种中国形象结合,才能看到中国的真实面貌。 示例二:观点:伏尔泰和孟德斯鸠对中国的认识是一种有意的误读(或其形成有着相似的历史背景和现实需要) 阐释:(相似背景)18世纪的法国,资本主义经济不断发展,资产阶级进行反对专制统治和教权主义的斗争。伏尔泰和孟德斯鸠都需要找到一种批判封建神权思想和专制制度的理论依据。(各自需要)伏尔泰反对宗教狂热,反对神权主义思想,主张实行开明的君主制。伏尔泰出于批判天主教会和封建等级制度的政治目的,有意误读中国。孟德斯鸠推崇法的精神,主张三权分立,想构建英国式的君主立宪制国家,因而孟德斯鸠在构建自己的理论体系时,将中国作为专制政体和没有法律精神的典型和现实例证,忽略中国制度的合理性,以此来批判法国封建专制制度。 所以,两者对中国的误读都是源于法国内部变革的迫切需要。 示例三:观点:两者对中国的解读都有一定的合理性。 示例四:观点:两者对中国的解读不利于西方人全面认识中国(或有利于西方认识中国)。 其他观点只要观点明确,阐述合理,都可以得到相应分数。 【解析】这一题属于开放性试题,主要考查考生准确提取信息并进行论证的能力。如果阅读材料可以看出,第一段材料在论证的是“人类肯定想象不出比中国的政治形式更好的政府”,第二段材料论证的是“中国是一个专制的国家。它的原则是恐怖”,概括出来就是伏尔泰对中国的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制度是肯定,而孟德斯鸠则是否定。题目要求根据材料进行解读,然后表达自己对上述观点的一个态度,也就是你是如何看待上述材料中的观点的。如果从这个角度出发,就是要结合所学中国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相关史实,去发现有哪些值得肯定,有哪些需要否定,然后将之表达出来即可。在表达时,首先要亮明自己的观点,我认为上述两个人对中国的解读是怎样,然后结合史实去论证自己的观点,最后总结陈词。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题文)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在转型时期的几个世纪(15—17世纪)中,英国成功地把握了时代的脉搏,率先完成了从封建主义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过渡。期间,商人的数量和财富不仅迅速增加,而且社会地位也随之获得了提高。……商人还利用自己手中掌握的财富,与英国王权紧密结合,广泛参与国家政治事务,从而使国家制定有利于商人的政策法令。……这一时期,英国商人逐渐成为一支数量可观、拥有强大经济政治实力的重要社会力量,对英国的社会转型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可以说没有商业和商人的推动作用,近代早期英国社会转型的完成是难以想象的。

——白永亮《近代早期英国社会转型中的商人及其作用》

材料二:明清商业相对繁荣,其中不乏豪商大贾,而称雄明清商界者又非徽商莫属。明中叶以来三百年间,从其拥有的资金到广泛的影响力,皆为一时之冠,有“无徽不成镇”之谚……他们(徽商)一方面耗费巨额利润来促使自己缙绅化,另一方面又将大量财富抛向非生产领域,诸如购置族田,建祠,修家谱,以及提倡程朱理学等,结果不是使徽州产生资本主义,而是成为一个顽固坚持传统宗法等级制的堡垒,这样的商品经济,实质上只能补充和强化自然经济。

——侯建新《社会转型时期的西欧和中国》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阐述明清时期中国和近代早期英国商人群体是如何推动两国社会发展的。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在推动社会变革与转型方面,与英国近代商人群体相比明清时期中国商人群体的不同,并分析原因。

 

查看答案

1957年一项调查发现,用于卫生、养老金、家庭补贴和援助方面的公共支出(不包括住房和教育)就占西德国家收入的20.8%,占法国国家收入的18.9%,占英国国家收入的12.1%,在瑞典,1957年用于社会服务的费用比1930年高出6倍多;而在意大利,竞高出14倍.此现象表明

A. 国家干预推动社会服务发展    B. 西欧各国的财政出现了赤字

C. 马歇尔计划取得了显著效果    D. 财政支出主要用于服务领域

 

查看答案

新政期间,罗斯福对政府债务的规模做过估计,他认为应该控制在350亿美元至700亿美元之间。事实上,直到1935年末,政府的举债额也没有超过最低估计数,甚至一直到美国卷入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政府举债额也没有超过他的最高估计数。这反映出罗斯福

A. 践行了凯恩斯赤字财政主张    B. 较好处理了税收与国债的关系

C. 对国家的外汇储备缺乏信心    D. 使美国基本上摆脱了经济危机

 

查看答案

(题文)雅克·巴尔赞在《从黎明到衰落》中写道:“(在欧洲)16世纪有关《圣经》理论的文章以及彼此攻讦的文章不再完全用拉丁文来写作,专供僧侣阅读了,而是开始使用比较流行的方言,通过新生的大众传媒手段向民众宣传推广各种思想。”这种行为

A. 有利于培育国家意识

B. 奠定了文艺复兴的基础

C. 摧毁了教会思想专制

D. 扩大了基督教会的影响

 

查看答案

在伯里克利时期,所有官员和议事会议员都必须接受陪审法庭的任职资格审查和卸任后的账目审计,陪审法庭还有权审查官员的任内表现。这说明,在当时的雅典

A. 陪审法庭拥有监察权

B. 陪审法庭主导城邦事务

C. 公民参政权受到限制

D. 分权制衡机制得到完善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