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2013年4月26日凤凰网历史频道登载著名历史学家许倬云的文章指出:“科举制度自...

2013年4月26日凤凰网历史频道登载著名历史学家许倬云的文章指出:“科举制度自宋以后,越来越寻求地区的分布平衡,每一小县份都会有人进入科举系统,甚至于最后进入中央的管理系统。”科举制的这种发展状况

A.体现了选拔官吏的公平性和公正性             

B.实现了中央官员地域来源的平衡性

C.保持了官僚集团的地区平衡性                 

D.实现了国家权力对全社会的开放

 

C 【解析】 试题分析:科举制是选拔官吏的制度,“寻求地区的分布平衡”表明,科举制的发展注重官吏来源的地区平衡性,故C 项符合题意。科举制通过考试选拔官员,体现了选拔官吏的公平性和公正性,这是这一制度实施的意义,不是“寻求地区的分布平衡”的结果,A 项错误;通过科举制选拔上来的各地官吏,未必都能进入中央政府成为中央官员,B 项错误;任何一种通过能力选拔官吏的方式,都具有国家权力对全社会开放的特征,如军功爵制度,D 项错误。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据《元史·张雄飞传》所载,元世祖忽必烈问政于汉臣张雄飞。张雄飞答道:古有御史台,为天子耳目,凡政事得失,民间疾苦,皆得言;百官奸邪,贪秽不职者,即纠劾之。为此,则纪纲举,天下治矣。元世祖遂立御史台

A行使宰相职权,为最高行政机关

B.为中央最高军事管理机关

C.为最高监察机构

D.统领宗教事务和管辖西藏地区

 

查看答案

中国古代专制王权不断加强,中央官制也不断发生变化。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西汉废除三公九卿制,设中书省以削弱相权

隋唐确立并完善三省六部的管理体制

北宋增设参知政事、枢密使和三司使,分割相权

明太祖朱元璋废除了宰相制度

A.①②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②③④

 

查看答案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1867年在英国的支持下,阿古柏制造分裂新疆敌对活动。1874年日本进攻我国福建省和台湾府。面对这样的复杂形势,当时大臣的主张有三种:大多数主张塞防、海防并重;一种以湖南巡抚王文韶为代表,主重防俄;另一种以李鸿章为代表,以“海防、西征,力难兼顾”为由,公然主张放弃新疆。光绪皇帝的父亲虽承认防俄是“不刊之论”,但又认为“李鸿章之请罢西征为最上之策”。一时间“边疆无用”“出兵必败”等议论甚嚣尘上。但是,陕甘总督左宗棠对新疆危机有深切的感受,对于李鸿章“减西边之饷以济东南”很不以为然。光绪元年(1875)三月初七他上奏密陈,提出自己规复新疆的意见。他首先肯定了乾隆收复新疆的历史贡献。同时他认为新疆是中国整体中的一部分,失手脚而伤全身,因此是否收复新疆,不仅关系到新疆本身的得失,而且关系到“保蒙古”“卫京师”,关系到整个国家的生死存亡。他批驳李鸿章“画地自守”“停兵节饷”的主张,认为若不收复新疆,则给俄国人有视可乘。左宗棠对李鸿章等海防论的批驳,抓住了时局要害,符合清政府“立国重开边”的传统和全民族根本利益,得到举国上下的广泛同情。最终,清政府下定收复新疆的决心。

——摘编自罗文华《清政府收复新疆再评》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左宗棠提出收复新疆论的背景及其主要内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左宗棠提出收复新疆论的历史意义。

 

查看答案

(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就战争的残酷性和破坏力而言,一战无疑是史无前例的,它表明现代战争已经威胁到文明和人类生存本身。因此,和平成为战后整个世界的渴望。这种渴望在美国由于对一战的普遍幻灭感而尤为强烈。威尔逊总统以“让民主在世界上享有安全”的名义带领美国卷入这场原本与美国没有关系的战争,但是战后美国民众发现这场战争似乎不是在为民主而战,而是为金钱而战。1920年代(20世纪20年代)陆续出现的反战文学把美国卷入战争视为一小撮银行家和军火商阴谋鼓动的结果,极大地增加了美国人对战争的厌恶。厌恶战争成为1920年代美国普遍的社会心态,追求和平成为美国社会最重要的目标之一,和平主义思潮在美国广泛传播。当中,各式各样的和平团体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和平团体的数量和参加者的人数在1920年代都出现了爆炸性增长。不同的和平团体在1920年代汇聚了各行各业的社会精英,开展了声势浩大的和平运动,对美国的外交政策和国际秩序的构建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摘编自王立新等《“积极和平”:美国的和平运动与一战后国际秩序的构建》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920年代美国和平主义兴起的背景以及表现。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述1920年代美国和平主义。

 

查看答案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五代十国割据战乱局面造成的恶果以及后来赵匡胤夺权的经历,使他体会到了“兵”的重要性,所以后来他加强中央集权的中心措施便是兵制改革。在杯酒释兵权中,殿前副点检这一重要军职也被废除。其后,宋太祖对禁军领导机构进行了大改组,改组后的禁军领导机构分殿前司和侍卫司,殿前司设殿前都指挥使,侍卫司设步军都指挥使和马军都指挥使,即所谓“三帅”统领禁军的办法,但“三帅”仅具统领之权。而无调遣之权,赵匡胤将调兵权给了中央设立的枢密院,“凡天下兵籍,武官选授及军师卒戎之政令,悉归枢密院”。统兵权与调兵权的分离,割断了唐末五代那种“亲党胶固”的官兵关系,有效地防止了兵变的发生。完成了禁军领导机构的改革,赵匡胤开始以禁军为重点,整顿军队,其措施有五:一、裁去冗员;二、补充禁军;三、将兵分离;四、以法治军;五、内外相制。虽然宋初兵制改革有成功的一面,但由于皇帝的过度集权,使整个军队呈现松散状态,不便形成坚强战斗力。

——摘编自李海泳《试论北宋初期兵制改革中的赵匡胤》

(1)根据材料,概括北宋赵匡胤兵制改革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北宋兵制改革的特点并分析其影响。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