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中国古代专制王权不断加强,中央官制也不断发生变化。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①西汉废除三...

中国古代专制王权不断加强,中央官制也不断发生变化。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西汉废除三公九卿制,设中书省以削弱相权

隋唐确立并完善三省六部的管理体制

北宋增设参知政事、枢密使和三司使,分割相权

明太祖朱元璋废除了宰相制度

A.①②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②③④

 

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而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西汉并没有废除三公九卿制,也并没有设中书省以削弱相权,而是设立了内外朝制度来削弱相权,所以本题凡是含①均是错误的,本题答案就是D。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1867年在英国的支持下,阿古柏制造分裂新疆敌对活动。1874年日本进攻我国福建省和台湾府。面对这样的复杂形势,当时大臣的主张有三种:大多数主张塞防、海防并重;一种以湖南巡抚王文韶为代表,主重防俄;另一种以李鸿章为代表,以“海防、西征,力难兼顾”为由,公然主张放弃新疆。光绪皇帝的父亲虽承认防俄是“不刊之论”,但又认为“李鸿章之请罢西征为最上之策”。一时间“边疆无用”“出兵必败”等议论甚嚣尘上。但是,陕甘总督左宗棠对新疆危机有深切的感受,对于李鸿章“减西边之饷以济东南”很不以为然。光绪元年(1875)三月初七他上奏密陈,提出自己规复新疆的意见。他首先肯定了乾隆收复新疆的历史贡献。同时他认为新疆是中国整体中的一部分,失手脚而伤全身,因此是否收复新疆,不仅关系到新疆本身的得失,而且关系到“保蒙古”“卫京师”,关系到整个国家的生死存亡。他批驳李鸿章“画地自守”“停兵节饷”的主张,认为若不收复新疆,则给俄国人有视可乘。左宗棠对李鸿章等海防论的批驳,抓住了时局要害,符合清政府“立国重开边”的传统和全民族根本利益,得到举国上下的广泛同情。最终,清政府下定收复新疆的决心。

——摘编自罗文华《清政府收复新疆再评》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左宗棠提出收复新疆论的背景及其主要内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左宗棠提出收复新疆论的历史意义。

 

查看答案

(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就战争的残酷性和破坏力而言,一战无疑是史无前例的,它表明现代战争已经威胁到文明和人类生存本身。因此,和平成为战后整个世界的渴望。这种渴望在美国由于对一战的普遍幻灭感而尤为强烈。威尔逊总统以“让民主在世界上享有安全”的名义带领美国卷入这场原本与美国没有关系的战争,但是战后美国民众发现这场战争似乎不是在为民主而战,而是为金钱而战。1920年代(20世纪20年代)陆续出现的反战文学把美国卷入战争视为一小撮银行家和军火商阴谋鼓动的结果,极大地增加了美国人对战争的厌恶。厌恶战争成为1920年代美国普遍的社会心态,追求和平成为美国社会最重要的目标之一,和平主义思潮在美国广泛传播。当中,各式各样的和平团体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和平团体的数量和参加者的人数在1920年代都出现了爆炸性增长。不同的和平团体在1920年代汇聚了各行各业的社会精英,开展了声势浩大的和平运动,对美国的外交政策和国际秩序的构建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摘编自王立新等《“积极和平”:美国的和平运动与一战后国际秩序的构建》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920年代美国和平主义兴起的背景以及表现。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述1920年代美国和平主义。

 

查看答案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五代十国割据战乱局面造成的恶果以及后来赵匡胤夺权的经历,使他体会到了“兵”的重要性,所以后来他加强中央集权的中心措施便是兵制改革。在杯酒释兵权中,殿前副点检这一重要军职也被废除。其后,宋太祖对禁军领导机构进行了大改组,改组后的禁军领导机构分殿前司和侍卫司,殿前司设殿前都指挥使,侍卫司设步军都指挥使和马军都指挥使,即所谓“三帅”统领禁军的办法,但“三帅”仅具统领之权。而无调遣之权,赵匡胤将调兵权给了中央设立的枢密院,“凡天下兵籍,武官选授及军师卒戎之政令,悉归枢密院”。统兵权与调兵权的分离,割断了唐末五代那种“亲党胶固”的官兵关系,有效地防止了兵变的发生。完成了禁军领导机构的改革,赵匡胤开始以禁军为重点,整顿军队,其措施有五:一、裁去冗员;二、补充禁军;三、将兵分离;四、以法治军;五、内外相制。虽然宋初兵制改革有成功的一面,但由于皇帝的过度集权,使整个军队呈现松散状态,不便形成坚强战斗力。

——摘编自李海泳《试论北宋初期兵制改革中的赵匡胤》

(1)根据材料,概括北宋赵匡胤兵制改革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北宋兵制改革的特点并分析其影响。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近代中国走向世界,其目的当然是国家民族的复兴。……简言之,这一时代既见证着旧体制的崩散,也意味着通向未来的道路已经开启。不过,一个有着广土众民而身系天下安危的大国,不宜像岛国一样把国家命运赌在外贸上,更不能像城市规模的国家和地区一样总是眼光向外,忽略自身的主体性。

——摘编自罗志田《国家目标的外倾——近代民族复兴思潮的一个背景》

请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近代中国与世界”拟定一个具体论题,并就所拟定的论题进行简要的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合理)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城市生活的发展、中产阶级的成长,也许还有印刷术的传播,均有助于推动中国东南城镇之公共教育和私人教育的繁荣。这自然而然地会增加参加官方科举考试的考生数量,而通过这种考试,官僚机构吸收了新的成员,统治阶层也获得了新鲜血液。……另外还有一些通常设在山林幽静处的私人书院。从1l世纪开始,官学已不再只向贵族和高官的子弟开放。而到了11世纪末叶,在朝臣的奏议下,各路均开设了县学和乡学。再有,朝廷南渡至此之后不久,原来设在北宋首都开封府的3座高等学府亦迁至杭州,它们是太学、武学和宗学。除此之外还开办了医学。……尽管太学所收的学生最多,但它仍可被当成其他学府的样板。医学相形之下是最少受重视的,所以同期的医学学生不超过250名或300名,学官也只有4位。上述学府每3年招生一次,入学考试竞争激烈。

——摘编自(法)谢和耐《蒙元入侵前夜的中国日常生活》

材料二从江户时代后期到明治维新,在社会急剧变革之中,阶级斗争日益尖锐,统治阶级内部矛盾也愈加激化。1871年,岩仓使节团赴欧美考察,痛感培养人才是根本大计。随之,教育改革开始。明治政府为了推行教育改革,首先确定了改革的方针和政策。1870年2月,仿照欧美学制,第一次制定了《大中小学规则》,建立大学、中学、小学的近代学校体系。1871年7月,设立统辖科学文化事业的文部省。1872年8月,文部省颁布第一个教育改革的重要法令-《学制》。明治政府为抓教育改革做了大量工作,其他任何一项改革无法同教育改革相比。在经费上给予很大支持。此外,明治政府还聘请大量的外籍教师帮助工作,又不断派人到海外学习。

——摘编自浙江大学日本研究所《新编日本通史》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南宋教育变革的原因以及其表现。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概括近代日本教育变革的特点,并分析近代日本教育变革对近代中国的影响。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