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史载,陕西等处行中书省从公元1260年到1273年,先后在京兆、利州、兴元三地往返迁易治所,其管理地区有时包括四川、甘肃,有时则各自分出别立“行省”这体现出
A. 元朝设行省的目的不明确
B. 广阔疆域是行省设置之根源
C. 行省职权有一个变动过程
D. 元朝部分行省的结构变化
湖南里耶考古发掘了大量秦简,当中既有《祠律》及秦迁陵县祭祀神农的记载,也有古篆书、古隶书等大批简牍字体。简牍字体繁简有別,姿态各异。这反映了当时秦朝
A.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已形成
B. 书写字体由繁向简演变
C. 农业发展受神秘主义主导
D. 统治范围最远到达湖南
西周天子祭王父曰皇祖考,源于古时为国者一姓,余民庶附,祭祖乃天子专职,只有君王天子有祖庙,而余人只能祭于宗室、宗庙,故而祭君王天子之父加一“祖”字,曰皇祖考。这一现象可用来考证西周时期
A. 家族宗法观念源远流长
B. 血缘亲疏影响政治地位
C. 祭祀意在宣扬君权神授
D. 王权与族权紧密相结合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吴与弼(公元1391—1469年)字子傅,号康斋,是有明一代心性儒学的开山祖师,也是继孔子之后“述而不著、信而好古”少数几位儒家之一。为求圣贤之道,吴与弼放弃科举功名,远离都市便利和繁华,亲耕于偏僻之乡,“五谷能分,四体能勤,安于其乐,身体力行、涵养功夫”。吴与弼认为治学入道在于不断地反复品味、琢磨和反诸于自我身心,在诗中他经常提到他自身的资质比较愚钝,这样给好学青年很好的鼓励和信心,做到“人皆可以为尧舜”、“满街都是圣人”、“人人心中有仲尼”。他讲学不辍,子弟遍天下。著名弟子有胡居仁、陈献章、娄凉、胡九韶、魏庄渠等,稍后的哲学家王阳明、湛若水等,都是吴与弼的再传弟子。黄宗羲说“推轮为大格之始,增冰为积水所成,微康斋,焉得有后时之盛哉!”由此可见,吴与弼对哲学思想在明代的传播和发展,起了极重要的作用。
——摘编自邹建锋《进入吴康斋先生的世界:生命儒学的工夫》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吴与弼思想形成的社会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吴与弼思想的基本内涵和历史作用。
(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1921年11月华盛顿会议召开,对于中日如何解决“山东问题”,首先在谈判方式上,美国提出了“边缘会谈”的方案,即“在海军裁军会议之外,另行组织会谈”,“所达成的协议,应载入华府会议记录,作为会议所接受的记录的一部分”。为了避免中日直接对话,派观察员列席会谈,观察以及必要时出面调解纠纷以弥合分歧。这种谈判方式不仅把会谈与会议紧密相连,也在很大程度上使中国避免了在会外直接交涉中可能遇到的威胁和逼迫,保证了山东问题交涉的正常进行。在山东铁路的赎回问题上,日本曾避过英美,在北京与中国政府直接交涉,遭到英美强烈反对。美国随后提出四种赎路方案:一是用债券赎路,二是借款赎路,三是现款赎路,四是用国库券赎路,“期限12年,3年后得一次还清,还清前聘日本人为车务长、会计长”。日本代表在第四种方案基础上修改出新方案。最终,在英美的调解、安排之下,中日两国达成协议,初步“解决”山东问题。
——摘编自邢欣欣《美国在华盛顿会议上的对华政策研究》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华盛顿会议上美国主动调解中日“山东问题”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华盛顿会议上“山东问题”初步“解决”的影响。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19世纪中后期的美国,大量政府官职被总统和政党作为犒赏和馈赠的“礼品”分发给同党亲信和追随者,甚至国会议员手中也有大量的联邦政府职务可以出售和馈赠,许多官员把公职权力作为交换条件,中饱私囊。1883年,联邦政府签署了由议员彭德尔顿提交的改革议案——《彭德尔顿法》。法案规定:第一,文官必须通过竞争考试,择优录用;第二,文官不得因为政党关系等政治原因被免职,也不得强迫文官参加政治活动或提供政治捐款;第三,文官在政治上要保持“中立”。该法案第一次确立了联邦政府用人制度的三项基本原则:即竞争考试、职务常任和政治中立。通过文官制度改革,美国联邦政府在法律和制度上界定了官员的身份和权限,对用人上的腐败进行了强有力的治理;同时强化舆论监督,对腐败发起强大攻势,使其难以藏身,腐败逐渐呈现下降趋势。
——摘编自石庆环《美国联邦政府治理腐败研究》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美国文官制度改革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美国文官制度改革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