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中国商周时期便有男子休妻“七出”之说,后又增加“三不去”对随意休妻进行限制,即“...

中国商周时期便有男子休妻“七出”之说,后又增加“三不去”对随意休妻进行限制,即“妻子无娘家可归、曾替家翁姑服丧三年、丈夫娶妻时贫贱但后来富贵”。这些规定

A. 保护了女性基本权益

B. 维护了宗法伦理秩序

C. 稳定了家庭婚姻关系

D. 体现了男女平等观念

 

B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材料中的“七出”、“三不去”,反映的是商周时期对婚姻的解除所作的习惯性规定,反映了男子不可以随意休妻,体现了家庭利益为核心(强调父权族权)、男尊女卑、以礼入法(体现儒家伦理)的特点,是维护宗法伦理秩序的体现,B项正确;A、D两项表述都不符合史实,均排除;C项表述有一定道理但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历史选修四: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查理·卓别林,1889年生于英国伦敦。1918年卓别林在洛杉矶好莱坞开设了电影公司。1925年主演《淘金记》,讲述了一个流浪汉凭借自己的善良、勤奋和坚毅而收获财富和爱情的故事,这也是卓别林第一部获得学院奖的作品。1931年的《城市之光》展现了流浪汉与盲人卖花女的的“悲与喜”“笑与泪”。卓别林从现实细节出发,营造大量笑料,但影片也具有强烈的社会性与批判性,卓别林通过执着的流浪汉与反复无常的富翁的际遇将美国社会的不平等现象表达出来。1936年的《摩登时代》被认为是美国电影史上最伟大的电影之一。工人查理在工厂干活、发疯、进入精神病院,在艰难的生活中,查理和孤女相濡以沫,场面温馨感人,焕发着人性的光辉。1940年的《大独裁者》是卓别林第一部有声电影。影片刻画了一个残酷迫害犹太人,企图统治全世界的大独裁者。卓别林通过表演对大独裁者进行了辛辣的讽刺,并在片末的演讲中说出了他的心声:“独裁者会死去,他们从人民手里夺去的权力即将归还于人民。”《新世纪周刊》曾评价:肥裤子、破礼帽、小胡子、大头鞋,再加上一根从来都舍不得离手的拐杖,卓别林用他的表情和动作将美国默片带到高峰。

——摘编自盛祥瑞《每天了解一个人—查理·卓别林》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卓别林影片的时代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卓别林取得成功的原因。

 

查看答案

【历史——选修三: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一战后,德国人巧妙地利用了美国与国联分离的现象,重入世界强国。英法选择了妥协退让来满足对和平的愿望。1935年德国废除普遍义务兵役制,1936年进入莱因兰地区,1938年吞并奥地利,1939年鲸吞了捷克斯洛伐克,威逼波兰,凡尔赛体系的和平之梦从建立到破灭只有20年。

1941年8月,罗斯福和丘吉尔拟定了《大西洋宪章》,拉开创建国际新秩序的序幕。经过三年的酝酿磋商,新体系创建者们拟定了《联合国宪章》的基本轮廓,共有36国提出了1200件修正案。“鉴于旷日持久的战争苦难使人们几乎普遍渴望建立一个国与国关系的新基础”,创建者们确定了“轻重缓急次序,即在战时重点创建联合国,战后再处置战败国”。雅尔塔体系的形成使战后半个世纪没有发生世界规模的大战,甚至其崩溃也是通过渐进的、和平的方式实现的,这无疑是给体系创建者们最好的“奖赏”。

——摘编自曹胜强《20世纪国际秩序的历史研究》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凡尔赛体系“和平之梦”破灭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雅尔塔体系形成的特点。

 

查看答案

(历史选修一: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清顺治时设河道总督治理黄河,康熙时河道总督也兼治京杭大运河。雍正帝将河南、山东黄河段设为东河,江苏段设为南河,分置两河总督管理。乾隆时期,两河总督在各省设置了二十多个厅汛,每年用于河工的经费平均在七百万两左右,占当时国家收入的六分之一。1855年,黄河在河南决口,当时内争外扰几乎将大清王朝逼到了死亡边缘,堵筑黄河决口所需多达两千余万两白银,捉襟见肘的清廷迟迟没有解决,黄河终夺山东大清河入海,苏北河道遂断流,江苏南河总督成为摆设。1901年《辛丑条约》签订后,一代大政——河工,关系黄河、大运河治理的国家工程,失去了昔日的殊荣而走上了解体之路。当然,河政体制的消逝也与晚清海运,铁路运输和商品市场扩大等密切相关。

——摘编自贾国静《清代河政体制演变论略》

(1)根据材料,概括清朝前期河政体制改革的特点。

(2)根据材料,指出清朝晚期河政体制逐渐解体的原因。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时间

中国

美国

1937—1945年

中华民族积极抗击日本侵略;

国民政府组织远征军入缅作战。

废除在华领事裁判权等特权;

向中国提供贷款6.9亿美元,依租借法案

向中国提供军事援助8.25亿美元。

1945—1949年

重庆谈判和重庆政协会议;

国共两党内战;

签订《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

杜鲁门主义和马歇尔计划出台;

第一台电子计算机诞生;

关贸总协定成立;

提出了稳定和复兴日本经济的九原则

1950—1980年

参加日内瓦会议和万隆会议;

原子弹和氢弹相继爆炸成功;

1959—1961年出现严重经济困难;

“文化大革命”;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

美国发动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

尼克松主义发表;

“阿波罗”11号飞船登月成功,人类首次踏上月球

 

 

材料为20世纪三十至八十年代中美两国历史事件简表。从表中提取相互关联的中外历史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写明论题,中外关联,史论结合)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中国古代的阅读史,是一部以“仕”为主体的阅读史,阅读内容以儒家经典为主导,甚至还规范了经史子集学习的先后顺序。但是,伴随着社会科技文化的发展带来纸质书籍的“贬值”,加之科举制度的实行,阅读权力也从绝对垄断到有限控制。藏书和阅读不再是王室和官吏的专利,民间藏书数量和读书的人数逐渐增多,书籍种类和内容也变得更加丰富多元。无论是春秋战国时期“士”阶层著书立说,还是自隋朝开科取士以来,历代读书人,发奋苦读,求取功名,其目的都只是期待有朝一日,能“一举首登龙虎榜,十年身到凤凰池”,“学而优则仕”无疑是封建时代读书人的最佳出路。

——摘编自郇红梅《中国古代民众阅读的演进》

材料二晚清的阅读革命经过了一个较长的酝酿期。新式媒体、新式出版机构及西学类书刊的增加,为阅读革命的生成提供了足够的技术支持条件,但并未使潜在的阅读革命转化为现实。

甲午一役后,为了救亡图存,士大夫阅读的主题逐渐由四书五经转到西学,关注的焦点正由内而外、由古而今,推崇的学问家由诸子百家转为卢梭、孟德斯鸠等,士大夫津津乐道的关键词正由仁义、纲常、名教而转为民权、自由、革命等。一场外力推动型的“阅读革命”正悄然兴起。

——摘编自闾小波《论晚清阅读革命的兴起及政治功效》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指出中国古代民众阅读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晚清“阅读革命”兴起的原因。综合上述材料,指出晚清士大夫阅读与古代的主要不同。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