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中国古代的阅读史,是一部以“仕”为主体的阅读史,...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中国古代的阅读史,是一部以“仕”为主体的阅读史,阅读内容以儒家经典为主导,甚至还规范了经史子集学习的先后顺序。但是,伴随着社会科技文化的发展带来纸质书籍的“贬值”,加之科举制度的实行,阅读权力也从绝对垄断到有限控制。藏书和阅读不再是王室和官吏的专利,民间藏书数量和读书的人数逐渐增多,书籍种类和内容也变得更加丰富多元。无论是春秋战国时期“士”阶层著书立说,还是自隋朝开科取士以来,历代读书人,发奋苦读,求取功名,其目的都只是期待有朝一日,能“一举首登龙虎榜,十年身到凤凰池”,“学而优则仕”无疑是封建时代读书人的最佳出路。

——摘编自郇红梅《中国古代民众阅读的演进》

材料二晚清的阅读革命经过了一个较长的酝酿期。新式媒体、新式出版机构及西学类书刊的增加,为阅读革命的生成提供了足够的技术支持条件,但并未使潜在的阅读革命转化为现实。

甲午一役后,为了救亡图存,士大夫阅读的主题逐渐由四书五经转到西学,关注的焦点正由内而外、由古而今,推崇的学问家由诸子百家转为卢梭、孟德斯鸠等,士大夫津津乐道的关键词正由仁义、纲常、名教而转为民权、自由、革命等。一场外力推动型的“阅读革命”正悄然兴起。

——摘编自闾小波《论晚清阅读革命的兴起及政治功效》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指出中国古代民众阅读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晚清“阅读革命”兴起的原因。综合上述材料,指出晚清士大夫阅读与古代的主要不同。

 

(1)特点:以儒家经典为主导,内容逐渐丰富;以“仕”为主体,人数逐渐增多;以仕进为主要目的,致力于求取功名。 原因:社会经济的发展;科举制度的推行;儒家思想的影响;造纸术、印刷术的发展。 (2)原因:民族危机的加深;新式传媒的推动;西学的传播;知识分子的觉醒。 不同:晚清以西学为主,古代以儒家经典为主;晚清重在救亡图存,古代重在谋求功名;晚清推动了社会变革,古代有利于维护封建统治。 【解析】(1)本题根据材料一“以‘仕’为主体的阅读史,阅读内容以儒家经典为主 导”、“发奋苦读,求取功名”并结合所学知识即可从内容、主体、主要目的等方面指出中国古代民众阅读的特点。再结合所学知识即可从经济、科举制、儒家思想的影响、造纸术、印刷术等方面简析其原因。 (2)本题根据材料二“新式媒体、新式出版机构及西学类书刊的增加”、“甲午一役后,为了救亡”并结合所学知识即可从民族危机、新式传媒、西学传播、知识分子等方面分析晚清“阅读革命”兴起的原因。再据材料二“阅读的主题逐渐由四书五经转到西学”并结合所学知识即可从阅读内容、目的、影响等方面指出晚清士大夫阅读与古代的主要不同。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1982年联合国海洋法会议通过《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其中的海峡条款,与二战后美国提出的过境船舶和飞机享有国际海峡无害自由通过权相一致。这一现象反映了

A. 美国强权在国际事务中的实践

B. 美国对国际和平的维护

C. 两极格局之下弱势苏联的妥协

D. 全球化时代的利益共识

 

查看答案

1929年,斯大林格勒拖拉机厂建成投产,先后在这里工作的美国工程师有730名。1932年,在苏联重工业部门工作的各国专家约有6800人。斯大林后来告诉美国总统罗斯福,在苏联约有三分之二的大型企业是利用美国的技术建成的。这表明当时

A. 苏联严重依赖美国资本技术

B. 苏联适时把握了历史发展机遇

C. 美国极力转移国内过剩产能

D. 美苏逐渐抛开意识形态分歧

 

查看答案

资本主义时代的经济革命和政治革命都是由英国来担任领跑者,而且都是从英国扩展到欧洲大陆和美国,后来再扩展到世界其他地区。这一发展历程的实质是

A. 资本主义战胜封建主义的斗争扩展的过程

B. 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推动下的社会革命

C. 资本主义制度确立和世界市场形成的过程

D. 世界由和平走向战争再由战争走向和平的过程

 

查看答案

罗马法律规定,如果出卖人知道物品有瑕疵,而买受人不知情,或者出卖人知道被卖物与买受人所想象的物品之间存在重大差别,这足以使买卖中的买受人获得一项诉因,可以提起有关诉讼。该规定

A. 适应了罗马对外扩张的需要

B. 表明法律以诚信规范经济行为

C. 反映了罗马法重形式的特点

D. 旨在保护罗马公民的私有财产

 

查看答案

1957—1978年中国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但也存在着一部分非计划经济因素,如农村集体经济下的“小自由”、社队企业、城市中的个体经济、中小国有企业等。这说明

A. 计划经济体制未真正建立

B. 计划经济体制下存在着市场行为

C. 两种经济形态共存和竞争

D. 经济活动完全纳入国家计划体系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