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1912年在议会选举前后,宋教仁系统地...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1912年在议会选举前后,宋教仁系统地阐述了他的宪政思想,“欲政府完善,须有政党内阁”,他说,国民党的党纲“第一,统一政治,今当谋国家统一,毋使外人讥为十八国。第二,地方自治。第三,种族同化。第四,民生主义。第五,维持国际和平”。在国民党湖北省支部欢迎会上演讲时,更明确地表达了自己的宪政观:“世界上的民主国家,政治的权威是集中于国会的。……选举的竞争,是公开的,光明正大的,用不着避甚么嫌疑,讲甚么客气的。我们要在国会里头,获得过半数以上的议席,进而在朝,就可以组成一党的责任内阁;退而在野,也可以严密的监督政府,使它有所惮而不敢妄为,应该为的,也使它有所惮而不敢不为”。他向上海交通部同仁说明了他执意坚持内阁制的理由:“内阁不善而可以更迭之,总统不善则无术变易之,如必欲变易之,必致摇动国本。此吾人所以不取总统制,而取内阁制也。”他公开表示:“吾人只求制定真正的共和宪法,产出纯粹的政党内阁,此后政治进行,先问诸法,然后问诸人。”

——摘自楚梦《“五权”与“三权

——孙中山与宋教仁的宪政观》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教仁的宪政思想。

(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宋教仁的宪政思想。

 

(1)议会与政党政治;责任内阁制;制定共和宪法;三权分立。 (2)宋教仁的目的是建立一个能够保障人民基本权利的法治国家。他通过建立资产阶级政党和责任内阁,向封建势力进行斗争,企图在中国创建民主共和制度,是一种顺应历史发展趋势的进步行为;他提倡政党和政治团体积极参政,也主张移植西方行之有效的政治制度模式,对中国的政治产生深远影响。宋教仁所倡导的民主宪政由于种种原因,在中国统统行不通,但是他的思想启发人们继续前行,也为后继者政党理论与实践提供了经验教训。 【解析】(1)据材料“政治的权威是集中于国会的。……选举的竞争,是公开的,光明正大的,用不着避甚么嫌疑,讲甚么客气的。我们要在国会里头,获得过半数以上的议席,进而在朝,就可以组成一党的责任内阁”、“人只求制定真正的共和宪法”加以归纳概括即可。 (2)结合所学知识,从倡导民主政治,反对封建君主专制顺应了历史发展潮流;近代西方民主政治的引进,有利于中国民主政治的近代化,以及对后世宪政思想的影响等方面加以回答即可。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中国小说学会会长、评论家雷达直言,对中国抗战文学,我们还缺乏客观的认识。既然中国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中国抗战文学自然也是世界反法西斯文学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在他看来,对于抗战文学,我们一度过于强调政治性和党派分野,有一定的片面性。而相比世界上经典的战争文学作品,我们又妄自菲薄。

《文艺报》原总编辑、评论家范咏戈表示,对于抗战文学而言,无论是以娱乐化的消费经验来处理抗战题材,还是以廉价的乐观主义和英雄主义去博取读者或观众一时的满足和愉悦,本质上都是在欺骗历史。抗战题材作品要走向经典,作为创作者,首先还是要敬畏历史,从而以严肃的态度,理性的创作,客观的叙述,多元的视角去构建新的抗战故事。

《人民日报》文艺部副主任、评论家李舫表示,今天我们谈论抗战文学,很重要的是,要秉持认真负责的态度来面对抗战遗产。一方面,我们要找到新的历史事实,来匡正历史细节;另一方面,则是要根据新的历史考据,来重新确立正确的历史观。

——摘编自反法西斯胜利70周年抗战题材文学刨作研讨会内容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研讨会上关于抗战文学的主要观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研讨会上关于抗战文学的主要观点。

 

查看答案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1958年美国颁布了《国防教育法》,把教育改革与加强国家安全联系起来。这部法案明确强调“天才教育”,鼓励有才能的学生考入高等教育机构,培养拔尖人才。到了20世纪80年代,美国人再次发现,他们在科学技术上的领先地位受到了严峻挑战,1985年美国发起了跨世纪全面改革基础科学教育的《2061计划》,明确提出“普及科学基础知识包括科学、数学和技术,已经成为教育的中心目标”,并详细阐述了全面改革美国初、中等教育体系的设想、步骤、目标和科学依据。在此后的实践中,全国学校缺乏统一的规划与标准,造成教育质量难以控制,教育水平难以提高等诸多问题,为此1995年美国颁布了《国家科学教育标准》这是美国历史上第一份全国性的科学教育标准。为了让每一个孩子享受到良好的教育.2002年美国总统布什签署了《不让一个孩子掉队》的教育法案。

——摘编自张运红《二战后美国中小学科学课程改革》

(1)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二战后美国中小学科学课程改革的原因。

(2)根据材料,概括二战后美国中小学科学课程改革的特点。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般说来,在人类历史上有一个带有规律性的现象,那就是几乎所有急剧性变革可以在短时期导致天翻地覆变化,但随后也往往不可避免会发生一场或多场纠偏运动。相反,那些貌似缓慢、渐进的变革,短时期显得收效甚微,进展缓慢,但它却往往使人们在不易觉察时发生真正的变革。当人们一旦醒悟,世界已经全然改观,人们不愿意再回到旧秩序,而且也根本不可能再回到旧秩序,因为社会基础全变了,人们的意识也变了。所以在很大程度上说,历史上真正的变革,还应该是温水煮青蛙式的变革,温和、舒适,但不可逆,所谓“周虽旧邦,其命维新”,此之谓也。

——摘编自马勇《超越革命与改良》等

围绕材料,结合中外近代史的一个例子,自拟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阐述。(要求:明确写出论题,阐述须史论结合。)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19世纪中期至20世纪初,德国开展乡村重振运动。首先,针对大量农村人口流入城市的情况,德国政府建立移民委员会,用租赁地产方式增加中小农户数量,推进农村居民点建设,强化乡村吸引力。1886-1919年,仅普鲁士就为移民建立了4.5万个配备住宅和畜舍的小农场。其次.面对工业化和城市化对乡村景观的破坏.发起以保护护乡村自然景观为中心的“家乡保护”运动。各种自然纪念物、自然保护区和国家公园得以广泛建立。第二次世界大战给德国乡村带来巨大的破坏,但是战后重建则使德国的乡村实现了多样性、生态性、传承性、人文性的革命性转变。

——摘编自孟钟捷《德国简史》等

材料二清末民初时,在地方实业派经营乡里情怀的推动下,中国政府创设农林部门和实验研究所,引进美棉并进行棉种改造;大力兴办畜牧、蚕业、水产和森林学校;翻译农业书籍;引进农业机械;实行奖励垦荒政策。但这些措施的效果都不太明显。到了北洋军阀时期,以晏阳初、梁漱溟、徐特立为代表的一些知识分子在河北、山东、重庆等地进行乡村建设运动,着力于对乡民的“愚穷弱私”进行改造。但苛刻的政治环境与改造的实验性质注定其失败的结局。1928年以来,国民政府与中国共产党人秉承孙中山先生的“遗愿”,各自对农村的振兴做出了不同的政治实践。

——摘编自马敏《中国近现代史》等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德国与中国乡村重振的异同。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国共两党“各自对农村的振兴做出了不同的政治实践”的内涵并对其进行评价。

 

查看答案

1941年美国总统罗斯福提出了“四大自由”:言论自由、信仰自由、免于贫困及免于恐惧的自由;1947年继任的杜鲁门以“企业的自由”取代了“免于匮乏和恐惧的自由”,并宣称这“三大自由”是美国生活方式的基本内容。杜鲁门的“三大自由”

A. 标志着冷战的开始

B. 体现了自由主义的回归

C. 具有意识形态色彩

D. 表明美国建成福利国家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