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十七世纪初徐光启与利玛窦的接触,已开始发现中国与...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十七世纪初徐光启与利玛窦的接触,已开始发现中国与西欧的思想传统大异。晚清学者文士关于中西学术文化异同的比较,异说杂出。尊理学的好说“西学中源”,信汉学的报以“文化西来”,都出于非学术的动因,各派汉学家乃至宋学家愈来愈公开地从西学中寻觅论学论政的參照。

——摘编自朱维铮《走出中世纪二集》

围绕材料,结合近代中西文化史的具体史实,自拟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阐述。(要求: 明确写出论题,阐述须史论结合。)

 

示例: 论题: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政治动因明显 论证:鸦片战争前后,开明地主阶级带着明显的政治动因向西方学习先进的技术。从林则徐的“开眼看世界”,到洋务派的“中体西用”,无一不体现其鲜明的政治目的。 以康有为、梁启超为首的资产阶级维新派主张通过清政府自上而下的变革,建立英国式的君主立宪政体。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党人则主张自下而上的暴力革命,推翻清政府的统治,建立美国式的资产阶级共和国。 先进知识分子阶层在变革技术和政治制度并未改变中国社会性质的背景下,主张学习西方先进思想文化,开展新文化运动,弘扬资产阶级新思想并传播了马克思主义,反映了先进知识分子阶层改变国家困境的诉求。 所以,近代中国各阶层对于西方文化的学习,都带有明确的政治动因。 【解析】从材料中的“各派汉学家乃至宋学家愈来愈公开地从西学中寻觅论学论政的參照”来看,近代中国各阶层学习西方的动因复杂多样,有政治动因,也有经济或文化动因。从更好论证的角度来看,确定“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政治动因明显”的论题较为合理。在确定论题后,可以联系所学有关史实,从地主阶级抵抗派和洋务派、资产阶级维新派和革命派,以及新文化运动中宣传马克思主义等方面来论证说明其中的政治因素。最后作一总结,注意史论结合。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14世纪末和15世纪初,地中海沿岸的若干城市开始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最初萌芽。新航路开辟后,西欧各国的君主大力推行重商主义,鼓励工商经营及海外殖民探险,组织垄断贸易公司,积极展开国际贸易及商业殖民争夺战……重商主义思潮,促进了西欧社会的巨变。荷兰在17世纪富甲全球,成了典型的商业资本国家。英国革命后推行重商主义的最大特点是重农而不轻商,农工商并举,由此支撑起了一个世界头号经济大国并逐步建立起“日不落”殖民帝国。

——摘编自赵喜儒《重商主义对西欧社会发展的影响》

材料二19世纪60年代开始,西方殖民主义势力加紧使用军事的、经济的手段侵略中国,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签订,清王朝被迫为外国增开商埠,洋貨源源不断地流入中国,白银大量外流,中国不仅主权丧失,而且民穷财尽,民族危机日益严重。自清政府、洋务派到維新派,积极导求抵制列强商品输出的有效途径,提出了“士商平等”、“商战固本”和“以商立国”为中心的一系列的具有反抗传统和外来侵略性质的重商主义思想。与当时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微弱状态相适应,晚清重商主义没有能形成完整的经济理论,也没有成为国家的基本经济政策。它虽然没有帮助资产阶级走向独立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但对封建思想禁铜的小农经济是一种打击,加速了封建制度的瓦解。

——摘编自张步先、苏全有《晚清重商主义与西欧重商主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西欧重商主义思想兴起的背景。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西欧和晚清重商主义思想的差异并说明晚清重商主义的影响

 

查看答案

1928 年发表的小说《雨》取材于印第安雨神崇拜观念。讲述大早时节,一个小男孩突然出现,一边撒尿一边唱歌:“大水冲来了,人们快跑啊!”被人收养后,有一天天气突变,小男孩却失踪了,在寻找男孩过程中,却迎来了盼望已久的滂沱大雨。该部小说体现的风格是

A. 古典主义

B. 浪漫主义

C. 现代主义

D. 魔幻现实主义

 

查看答案

苏联经济学家布哈林在论述苏俄(联)时期某经济政策时说:“该政策首先是对小商品生产者和农村,对农民的让步。它同时也是我所说的战略手段....以旨在保持同中农联盟的唯一正确和唯一可能的崭新方法实行进攻。”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①“该政策”是指俄共(布)实施的新经济政策

②“让步”实质是调整社会主义经济结构

③“进攻”的主要目的是恢复经济、巩固政权

④该理论客观评价了“斯大林模式”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①③

 

查看答案

某学者评价美国宪法:“1787年制宪会议所制定的崇高根本法仍然是美国的宪法,但它有名无实。宪法的形式是一个经过精心调整的、理想的平衡政体,但现今美国政府的实际结构不过是国会至高无上的一种体制。随着行政首脑的活跃,行政权力又进行了无节制的扩张,而成为替代靠群众会议来治理国家的万能政府。”作者意在说明美国宪法实施过程中

A. 充分体现了分权制衡原则

B. 蕴含的共和精神受到一定破坏

C. 行政权逐渐超越了立法权

D. 个人民主权利得到宪法的保障

 

查看答案

克劳德•维尔奇在《19世纪的新教神学》一文中指出:“理性的全能并非启蒙运动的原则……而是一种对于‘批判主义的全能’的诉求。这种‘批判主义的全能’被理解为有关一切事物都应恰当地接受理性批判的确信……人们相信在这种批判主义之中,理性将会认识到或者标识出它自身的界限,并因此表明它的适当性和确定性。”对此理解不正确的是

A. 宗教信仰受科技进步的影响

B. “理性主义”也存在自身的局限性

C. 反映宗教信仰的理性化趋势

D. “批判主义”是对启蒙运动的反思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