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阅读树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北魏末年贾思勰的《齐民要术》,是一部集魏晋南北朝时...

阅读树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北魏末年贾思勰的《齐民要术》,是一部集魏晋南北朝时期农业科学之大成的巨著。全书共卷92篇,不仅记载了黄河流城,而且也记栽了南方的农业生产。其内容包括农、林、牧、副、渔各个方面,凡耕种粮食,栽种瓜果蔬菜,蓄养家禽家畜,乃至食品加工酿酒造曲、制造笔墨等,都写入书中。

《齐民要术》继承了战国以来我国的农学遗产,书中引用前人著作达一百五六十种之多,特别是《汜胜之书》《四民月令》这些专门的农业著作。同时,《齐民要术》结合汉代以后数百年间农业生产实践,丰富和发展了我国古代农业知识。书中还引用了古代农谚30多条。可以说,它对我国古代农学的发展有着重大贡献。

——摘编自房列曙、木华主编《中国文化史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齐民要术》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齐民要术》特点形成的背景。

 

(1)特点:农业科学集大成之作;内容丰富多样;注重将前人经验与当时实际相结合。 (2)背景: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大量农业文献的留存;民族融合加强;重农思想的影响。 【解析】(1)根据材料“北魏末年贾思勰的《齐民要术》,是一部集魏晋南北朝时期农业科学之大成的巨著”可知农业科学集大成之作;根据材料“内容包括农、林、牧、副、渔各个方面,凡耕种粮食,栽种瓜果蔬菜,蓄养家禽家畜,乃至食品加工酿酒造曲、制造笔墨等,都写入书中”可知内容丰富多样;根据材料“《齐民要术》继承了战国以来我国的农学遗产,书中引用前人著作达一百五六十种之多,特别是《汜胜之书》《四民月令》这些专门的农业著作”可知注重将前人经验与当时实际相结合。 (2)关于《齐民要术》特点形成的背景,结合所学知识可从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大量农业文献的留存、民族融合加强、重农思想的影响等方面思考作答。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唐初以武立国,但是“以文德绥海内”才是唐太宗的最终目的。在李世民看来,为人君主首先要加强自身的修养,为自己的臣民做出表率李世民不仅仅在自身修养上为臣民做出示范,同时敢于虚心纳谏,敢于承认自己犯下的错误并予以改正。设立三省制,有效防止了官吏垄断权力的可能,采用并完善科举制,选拔了大批人才。唐太宗本人深刻地认识到“为政之要,惟在得人,用蚱其人,必难治理”,把官员的“德”看做是国家治理中的重中之重。选拔官员,德才兼备,德才并列,以德为先。在这样重“德”的氛围下,官员人人将做“贤臣”“重臣”“良臣”“智臣”“贞臣”“直臣”作为自己的仕途追求。

“贞观之治”作为我国历史上开明盛世的杰出代表,以唐太宗为首的吏治集团在短短数十年内励精图治,不但开创了“贞观盛世”局面,更创造出我国封建历史上唯一没有贪污的清明时代。

——摘编自郭善华、秦德君《“贞观之治”吏治的三点桔示》

(1)根据材料,概括唐太宗在吏治建设方面的做法。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唐太宗的吏治建设。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宋朝时,为了有效维护其统治,宋王朝对少数民族不得不采取怀柔扶纳策略,羁縻是其主要政策之一。宋朝羁縻政策在继承唐制的基础上增添了丰富的内容,并不断完善和发展,使中央王朝的统治势力更加广泛地渗透到少数民族地区,其主要内容表现为:一是羁縻地区少数民族承认对中央政权的依附,接受中央的册封和定期入贡;二是中央政权承认各少数民族在政治上的自治权,不直接参与其内政,各地方政权的官吏由本民族自行产生后,中央加以任免。

总之,宋王朝对少数民族的羁縻政策,对国家的统一与中央政权的巩固起了一定的作用,但羁縻政策的制定从根本上是统治阶级为了维护自身统治,而忽视少数民族的经济文化发展,使这些地区长期处于停滞落后状况。

——摘编自袁波澜、敏生兰、黄丽《唐、宋民族政策——羁縻问题之比较研究》

(1)根据材料,概括宋朝羁縻政策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宋朝羁縻政策的影响。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倒幕维新运动的领导人在1868年夺取政权并实现了国家的统一后,立即着手对旧制度进行改造,建立中央集权制的国家机构。1868年4月,明治政府颁布《政体书》,规定中央政府组织形式为“太政官”,下设行政、议政、司法三个部门,地方设置府或县,受中央政府统一领导。《政体书》标榜三权分立,实际上大权集中在天皇及其重臣手里,是一种君主专制制度。取消大名对本藩的统治权,废除藩政,

将全国划分为三府七十二县,由中央派知事治理,旧藩主移居东京,领取世袭棒祿;废除封建等级制,取消武士特权,废除“贱民”称谓,实现“四民平等”。

——摘编自齐涛主编《世界通史教程•近代卷》

(1)根据材料,概括明治政府改造旧制度的措施。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上述措施的影响。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大革命失敗后,中国共产党走上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道路,先后发动了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和广州起义,这些起义走的都是俄国式的以城市为中心的革命道路,结果都以失败而告终。秋收起义受挫后,毛泽东分析了敌强我弱的形势,决定改向敌人统治力量薄弱的山区进军。毛泽东带领部队到达井冈山,创建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并及时总结了井冈山斗争的经验,相继写了《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等三篇文章,从理论上说明了中国革命采取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必要性,从实践上为中国革命找到了一条新的道路。

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创立了无产阶级领导的革命战争首先要把主要战略方向指向农村的理论和斗争艺术。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大国,三座大山的主要力量盘踞在中心城市,农村是它们统治的薄弱环节。毛泽东毅然决定把主要战略方向首先指向农村,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

——摘编自《浅析毛泽东的农村包围城市》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毛泽东农村包围城市理论创立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毛泽东农村包围城市理论的意义。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法国路易十四时代(1643—1715年)中国人的生活方式已经成为欧洲人追逐的时尚,中国的思想也深刻地影响着欧洲。启蒙主义的大师们,多是中国的仰慕者,他们把孔夫子的格言当作座右铭,让康熙皇帝扮演西方国王们的榜样,于是法国国王、奥地利皇帝纷纷模仿中国皇帝举行亲耕仪式。中国具有悠久的历史、开明的政治和经济制度,对于伏尔泰、狄德罗那一代人来说,中国是一面旗帜,孔夫子是启蒙运动的守护神。

——摘编自周宁《2000年西方看中国》(下册)

材料二明万历时期,传教士携带了“七千西书入中国”,然而这些来自异域的书籍只是“对于敏感的士人”产生了“压迫感”和“异样感”。“中国保持着平静的心情,从十七世纪到十八世纪,从十八世纪又到十九世纪,只是在知识、思想和信仰世界的深处,那些曾经挑战并震撼了中国的西洋文明在蛰伏着”

——摘编自马小红《近代中国宪政的历史考察》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指出17、18世纪中西方对待对方文化的态度。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造成上述态度的原因。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