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戊戌变法在文化教育方面的主要内容不包括 A. 开办京师大学堂 B. 废除八股 C...

戊戌变法在文化教育方面的主要内容不包括

A. 开办京师大学堂

B. 废除八股

C. 设立译书局

D. 废除科举考试

 

D 【解析】戊戌变法时期并不主张废除科举考试,科举制度废除是1905年,D符合题意;A、B和C均属于戊戌变法主张,不符合题意。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材料:朱元璋建立明朝后,对军事制度进行了一系列改革,首先将大都督府分为中、左、右,前、后五军都督府,府以左右都督为长官,分管京师和全国都指挥使所辖军队遇有战争,兵部受命皇帝,发调兵令,都督府奉命遣总兵官,率军作战。事毕,军还卫所,总兵归还将印。军队的编制,“革元旧制,自京师达于郡县,皆立卫所”。大致五千六百人为一卫,一千一百二十人为千户所,一百一十二人为百户所,以指挥使、千户、百户等军官分别统帅。军人世袭,另立户籍,是为军户,不得随意脱籍。军户由国家分给土地,屯田自养,平时由卫所军官负责训练。明初军队,约计一百五十万左右,,军队精锐多守卫在京畿,“京营劲旅不减七八十万”,其余分驻全国各地。

——摘编自詹予庆《中国古代史》

(1)根据材料,概括朱元璋军事制度改革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朱元璋军事制度改革。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下表是中国近代史大事年表(部分)

 

1840-1842年

鸦片战争、《南京条约》签订

19世纪40年代起

开眼看世界

19世纪60-90年代

洋务运动

9世纪60-70年代

中国资本主义产生、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形成

1894-1895年

甲午中日战争、《马关条约》签订

19世纪90年代

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

1898年

戊戌变法

1901年

《辛丑条约》签订

1911年10月10日

武昌起义

1912年

中华民国成立、清帝退位

1915年

开始新文化运动

 

 

——摘编自人民教育出版社高中历史

围绕材料,结合中国近代史的相关内容,自拟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阐述.(要求:明确写出论题,阐述须史论结合)

 

查看答案

【历史选修4】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宋应星(1587—约1666)青年时曾考取举人,后来连续六次赴京参加进士考试,均名落孙山。45岁以后,面对明末流民遍地的现实,宋应星不再追求科举功名,转而探求“致富”之术。他全面搜集整理传统农业、手工业技术,撰成《天工开物》一书,书名取“天工人其代之”“开物成务”之义。正如宋应星在该书的序言中所说,“是书与科举功名毫无关系”,当时士大夫对这部书不屑一顾。后来乾隆时编《四库全书》,不予收录,民间因此更不敢印行。这部书在19世纪传入欧洲后,被誉为“17世纪中国科技的百科全书”,是我们今天探讨古代科技成就的重要文献。

——摘编自潘吉星《宋应星评传》等

材料二牛顿(1643—1727)自幼喜欢钻研科学。1687年,他的《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出版,阐述了其后被视作真理的物体运动三大定律。该书受到学术界的赞颂,很快销售一空。同年,牛顿被选为国会议员,后被封为爵士,成为英国皇家学会会长和法国皇家学会会员。当时他被公认为活着的最伟大的科学家,英国有学识的人都把牛顿“奉为他们的首领,承认他是他们的主帅和大师”。伏尔泰全面接受了牛顿的自然哲学,并与人合作发表了一本关于牛顿力学体系的通俗著作。18世纪中期,牛顿的理论体系在欧洲各国得到广泛认可,对整个欧洲和世界的科学与哲学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摘编自詹姆斯·格雷克《牛顿传》等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宋应星、牛顿二人科技成果的特点及它们出现的背景。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二人科技成果命运不同的原因。

 

查看答案

李鸿章对与列强签订的条约认识经历了四个阶段,即19世纪60年代以前的金帛议和,羁縻怀柔;19世纪70年代的羁縻勿绝,恪守条约;19世纪80年代的援例订约,,追求平等;19世纪90年代及以后的放弃宗藩,谨守约章。这些变化说明李鸿章

A. 始终没有接受西方政治思想

B. 大国中心外交观念逐步削弱

C. 未尽到外交家应尽之责

D. 由保卫主权转向了卖国

 

查看答案

梁启超后来在反思维新变法时指出:学习西学,维新改革是追求真理,是大势所趋,不必事事缘附孔子,西学缘附中学,作茧自缚,束缚人们的行为和思想。他这里直接驳斥的是

A. 洪秀全

B. 李鸿章

C. 康有为

D. 谭嗣同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