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通史》描述道:“新开辟地的召唤力松弛了农奴制的束缚……农奴主必须减少自己的要求,否则,就要冒农奴们纷纷逃跑的危险……农奴制的削弱是欧洲扩张的先决条件。它造成了一种更易变动的社会,这种社会能积聚起资本,为探险、征服和殖民提供所需的组织和自由的劳动力。因此,欧洲诸国从事海外冒险事业的成功的程度与其摆脱封建束缚的程度成正比,并非偶然。”史家强调的是
A. 新航路的开辟促进欧洲封建制的瓦解
B. 欧洲农奴制的削弱推动了新航路的开辟
C. 封建势力雄厚的国家对外侵略成就大
D. 海外冒险事业的成功意味着农奴制瓦解
明朝后期史书有这样的记载:“中州沃土,半植木棉,乃棉花尽归商贩,民间衣服,率从贸易”。这段话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A. 棉花已经广泛种植
B. 商品经济发展迅速
C. 农产品商品化程度加快
D. 农民与市场的联系加强
曾有大臣上奏雍正帝说:“曩者设禁例,如虑盗米出洋,则外洋皆产米地;如虑漏消息,今广东估舟许出外国,何独严于福建?如虑私贩船料,中国船小,外国得之不足资其用。臣愚请弛禁便。”这表明当时( )
A. 闭关锁国政策受到质疑
B. 重农抑商政策不得人心
C. 东南沿海遭到西方侵扰
D. 君主专制统治日益强化
某同学搜集到明代的土地登记簿“鱼鳞图册”,册中将土地山塘挨次排列绘制成图,标明所有人、四至,因其形似负鳞而被称为“鱼鳞图册”,该图册是
A. 国家确定土地所有权和征收赋税的依据
B. 明朝政府奖励从荒的证据
C. 地主兼并农民土地的记录
D. 明朝为限制租佃关系的发展而公布的地契
16世纪,松江的棉布在全中国打开销路,商人汇集到棉布生产地,他们携带资本,参与了从棉花到织布的生产全过程。这一材料表明是( )
A. 商人流动性大 B. 商帮的推动棉布发展
C. 粤商的发展 D. 闽商的衰落
“帝王们也是‘经济人’,也要追求效用最大化,他们的政策‘选择’也受到客观条件的制约。社会结构和政治经济制度,都是‘经济人’在特定资源环境下‘理性选择’的结果。”按此观点来解释“重农抑商”政策的话,下列结论中可以成立的是
A. “重农抑商”政策的主要目的是保证封建政府的财政收入
B. “重农抑商”政策始终是中国古代帝王的明智选择
C. “重农抑商”政策确保了封建经济收益的最大化
D. “重农抑商”政策贯穿于整个中国古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