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 阿富汗战争(1979—1989)是...

【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  阿富汗战争(1979—1989)是发生在20世纪后半叶的一场国际政治博弈。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阿富汗是苏联南下印度洋、控制中亚枢纽战略的重要环节。1978、1979年之交,随着苏、阿关系迅速恶化,苏联最终走上军事干涉阿富汗事务的道路。为尽快稳定阿富汗局势,苏联一方面诉诸军事手段,另一方面寄希望于扶植亲苏政权。由于阿富汗人的普遍反对和国际社会的巨大压力,苏联在军事、政治、经济等各方面都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困境。里根就任后,将阿富汗视为与苏联开展“低烈度战争”的重要试验场,不费一兵一卒,仅通过提供财政与军事援助,就将苏联成功拖在阿富汗。1985年戈尔巴乔夫执政后,重新审视阿富汗问题,并于1989年2月完成了撤军工作。然而阿富汗国内各派别之间并未达成和解,随即陷入了长期的内战,成为此后地缘政治中不稳定的因素。

   ——摘编自李琼《阿富汗战争与国际政治博弈》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苏联军事干预阿富汗局势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阿富汗战争的影响及启示。

 

(1)原因:两极格局下,美苏对峙;阿富汗地理位置特殊,具有特殊的战略地位;苏、阿关系恶化导致战争爆发。 (2)影响:苏联内外交困,最终导致其解体;阿富汗陷入长期战乱,地缘政治环境恶化,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国际恐怖主义的形成;世界朝多极化方向发展,逐渐形成“一超多强”的世界格局。 启示:我们要坚持和平发展道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要牢固树立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各国人民要同心协力,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的新世界;要摒弃冷战思维和强权政治,走对话而不对抗、结伴而不结盟的国与国交往新路;要反对一切形式的恐怖主义;要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 【解析】(1)通过仔细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苏联军事干预阿富汗局势的原因按照材料分层次概括即可,例如,特殊的地理位置、苏、阿关系迅速恶化、美苏之间正在冷战等均可以做为答案。 (2)阿富汗战争的影响要分对苏联的影响、对阿富汗的影响、对世界格局的影响等多方面分析,例如,对阿富汗的影响主要突出阿富汗陷入了长期的内战、滋生恐怖主义等。启示主要从热爱和平、反对战争的角度进行分析,例如,要坚持和平发展道路、走对话而不对抗的新路等。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选修:历史上的重大改革回眸】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自1955年起,日本经济进入持续发展期;1960年后进入高速增长期,到1970年,日本已成为资本主义国家中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工业国。但是随着经济发展,产业污染也日益严重,日本连续地出现了各类环境污染乃至破坏,给人的生命财产造成了极大的损失。其一部分原因是日本政府始终把经济发展作为第一目标,各企业只顾自己的经济利益,对保护环境毫不热心。随着群众反公害呼声的日益高涨,日本政府开始建立完善的法律体系,明确宣布了国家公害对策的基本方向,依靠法律手段处理公害问题及环境问题,保障受害者的诉讼权利。此外还实行行政救济制度,向人们提供应急的,必要的且最小限度的医疗救济。一些地方公共团体也因地制宜地相继制定了公害防治条例,并与企业签订各种协定来控制本区域内的公害。在整个70年代,日本的环保投资急速增加,特别是1974—1976年,民营企业在环保设备上的投资占了设备总投资的20%。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20世纪中叶日本调整经济发展方式的时代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日本应对产业公害问题的对策,并简谈由此带来的启示。

 

查看答案

两汉、魏晋时期的中国文献中常见对大秦国(古罗马帝国)的记载。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类别

文献及成书年代

记载

地理位置

《史记》(西汉)

黎轩(即后人所谓大秦)地处大月氏西约数千里的安息之北,安息长老传言,条支有弱水、西王母。

《抱朴子》(东晋)

(大秦)地方三万里,最大国也。

风土人情

《魏略》(魏晋之际)

有小城邑合四百余,东西南北数千里,置诸小王甚多。

《后汉纪》(东晋)

谷食常贱,国用富饶,以石为城郭,周圜百余里。

《晋书》(唐)

城中屋宇皆以珊瑚为搅柄,琉璃为墙壁,水精为柱础。

政治概况

《后汉纪》(东晋)

王无常人,国中有灾异,风不时节,辄放去之,而求贤人为王,放者终无怨。

《抱朴子》(东晋)

此国不畜奴婢,虽国王夫妇,犹躬耕籍田,亲自居桑织经;此国不用刑罚,人民温睦,皆多寿考;国人谈虚说妙,唇理绝殊。

人物形象

《后汉纪》(东晋)

人皆粗长大、平正若中国人。

《无上秘要》(北周)

有药名“大秦玄坚”,能使上飞轻举,超体霄真,此乃天仙之所服,飞神之所研。

《北堂书钞》(唐)

昆仑之东十万里有大秦之国,人长三十丈,寿万八千岁,不知禾稼,但食沙石。

 

 

——根据庞乃明《古代中国的罗马帝国形象》整理

辨析上述古籍记载,结合所学知识,提取合理的信息,任选一个角度,探讨古代中国人对罗马帝国的认识。(要求:自拟论题,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合理。)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近代以前,中国人只知有朝廷,有天下。19世纪中叶后才逐渐接受“国家”这一近代概念。1900年,梁启超发表《少年中国说》,将造成当时“老大中国”之责归罪于一班“老朽之人”。由于进化论风靡,少年必然代表未来的希望似乎成为一种常识,甚至“青年”尚嫌不够,还要冠之以“新”,但在建构“少年中国”过程中,国人对中国的“文化认同”和“制度认同”出现危机:要复兴民族,却要抛弃传统;痛恨帝国主义,却又对其文化情有独钟。在“少年中国”旗号下,聚集着持各种不同乃至相对立的观点、主义的知识分子。更加复杂的问题是,到底该由谁来担当建设“少年中国”的责任。“少年中国”始终是一个虚幻的理想。时人对这一概念的珍爱,恰恰映衬出内心的无所皈依。

——摘编自《近代中国的国家形象与国家认同》

材料二美国的国家认同并非世人熟知的“美国信念”,而是17世纪和18世纪早期定居者的盎格鲁—新教文化,其核心元素包括:英语;起源于英国的法治理念、统治者的责任理念和个人权利理念;敢于持异议的新教价值观,如工作道德以及相信人有能力和义务创造人间天堂。但是从20世纪后期开始,盎格鲁—新教文化的重要地位和实质内容受到了诸多挑战,包括来自拉丁美洲和亚洲的移民浪潮、学界和政界流行的文化多元主义、以族群和性别为核心的身份认同,以及精英人士日益强调的跨国身份认同等等。与此同时,在美国人看来,全球霸权已经成为区别于其他国家的最重要特质之一,不是世界第一的美国就不是美国。

——摘编自谢韬《美国国家认同的危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少年中国”说出现的背景,并分析“少年中国”在当时无法成为一种国家认同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20世纪后期美国国家认同发生的变化及原因。综合上述两则材料,谈谈你对国家认同的理解。

 

查看答案

漫画《谆谆教诲》(下图)中,美国总统里根对人民说:“不要让任何人说你们是贫困的,你们拥有世界上最昂贵的武器。”漫画所表达的是

A. 军备竞赛加重人民负担

B. 美国在争霸中占据上风

C. 美国军事实力世界领先

D. “滞胀”危机影响重大

 

查看答案

19世纪,英国发起“拯救工厂儿童运动”,使他们逐渐回归其“儿童”本质。1880年,英国实施强制义务教育法,学校肩负起培育“新型儿童”的责任。这些举措的目的是

A. 全面构建社会保障体系    B. 继续保持其强国地位

C. 进一步扩大政治普选范围    D. 以多种方式干预经济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