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中国封建社会后期,粮、棉、茶等一般的民生用品在转运贸易中的比重逐渐增加,流通量和...

中国封建社会后期,粮、棉、茶等一般的民生用品在转运贸易中的比重逐渐增加,流通量和流通范围较以往有所扩大,流向主要是从农村流向城市。这种状况表明中国

A. 农产品商品化趋势的增强

B. 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解体

C. 生产力水平出现质的飞跃

D. 城乡生活方式的融合

 

A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粮、棉、茶等一般的民生用品在转运贸易中的比重逐渐增加,流通量和流通范围较以往有所扩大,流向主要是从农村流向城市”,这说明农产品商品化的程度不断提高,故A正确;自然经济解体的标志是三大改造,故B错误;中国古代生产力水平一直停留在小农经济水平,故C错误;材料体现不出城乡生活方式的融合,故D错误。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据《新唐书•百官志》记载:掌管百工技的少府监,每年十月,从刑部都官司的官奴婢和官户中挑选一部分人为工户,送到少府监学习细缕、车辂、乐器制造等精细手艺……传技师傅从全国各地挑选,代表着当时各行业职业技术的最高水平。这反映出中国古代

A. 实行对手工业者的集中管理    B. 家庭手工业的技术水平最高

C. 职业教育以帅徒传承为主流    D. 官营手工业生产带有季节性

 

查看答案

此一时期,北方生产的棉花,水运卖至南方;南方织成的布,水运卖至北方。江苏松江的织造很有名,所需棉花多赖北方供给;安徽芜湖的浆染很有名,所用的原料则来自福建。这种情况的特点是什么?应该是哪个时期的现象?

A. 运河贯通南北,应是唐代    B. 经济甚为繁荣,应是宋代

C. 商品区域分工,应是明代    D. 商业城市初兴,应是清代

 

查看答案

有史书记载:明朝时期,浙江的棉纺织业出现“商贾从旁郡贩棉花列长期如吾土,则民以纺织所成,或纱或布,顷晨入市,易棉花而归,仍治而纺织之,明旦复持以易”。这段材料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A. 私营手工业占到主导地位    B. 商品经济已经渗透浙江农村

C. 政府的抑商政策趋于松弛    D. 当地资本主义萌芽开始出现

 

查看答案

唐初规定:凡是均田人户,每丁每年除要向国家交租外,还要交纳绢二丈、帛三两或布二丈五尺、麻三斤;每丁每年服徭役二十天,如不服役,则每丁可按每天交纳绢三尺或布三尺七寸三五分以代役。此规定有利于

A. 商品经济的发展

B. 家庭手工业的发展

C. 民营手工业的发展

D. 官营手工业的发展

 

查看答案

唐朝诗人孟郊在《织妇辞》中曾有“如何织纨素,自著蓝缕衣”的诗句,而韦应物的《杂体五首》中有“舞罢复裁新,岂思劳者苦”的句子。对比这两句诗,可看出

A. 丝织业不够发达,产量较少

B. 当时的丝织品主要供上层社会消费

C. 丝织品主要出口地中海等欧洲地区

D. 丝织品为织者自己所用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