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二十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在20世纪20年代,同英国一道,日美是华盛顿体系的主要...

二十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在20世纪20年代,同英国一道,日美是华盛顿体系的主要倡导者,而在30年代前半期,太平洋两岸几乎没有真正的冲突,因为日本能做到在中国粗暴行事而不招致他国的联合反对。但从30年代中期开始,大国关系逐渐重组,中国得以不再孤军抵抗日本的侵略,中国接二连三地获得外部大国的帮助。到30年代末,美国、英国、荷兰、法国和苏联之间形成了松散的同盟,各国都想遏制日本的推进。可以说,这是一个改造过的华盛顿体系,剔除了日本,加入了苏联。为此,日本试图将苏联从协作国中分离,并与德、意结成牢固的同盟。

——据[美]入江昭《第二次世界大战在亚洲及太平洋的起源》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华盛顿体系的变化并分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华盛顿体系变化带来的影响。

 

(1)变化:20世纪20年代到30年代前半期,以美英日为主导;20世纪30年代末,苏联加入,日本受到孤立。(4分) 原因:日本走向全面侵华,威胁英美等国利益,促使其对日政策从绥靖转向遏制,并逐渐加大对中国抗战的援助;日本与德、意结成法西斯同盟,威胁世界安全。(5分。答出一点3分,答出两点5分) (2)客观上改善了中国抗战的国际处境,提升了中国的国际地位;加速了太平洋战争的爆发,导致了华盛顿体系的最终解体;促成了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建立;最终改变了世界格局。(每点2分,任答三点6分) 【解析】 试题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运用正确解读材料和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由“20世纪20年代,同英国一道,日美是华盛顿体系的主要倡导者,而在30年代前半期,太平洋两岸几乎没有真正的冲突,因为日本能做到在中国粗暴行事而不招致他国的联合反对。”可以概括出20世纪20年代到30年代前半期,以美英日为主导;由“到30年代末,美国、英国、荷兰、法国和苏联之间形成了松散的同盟,各国都想遏制日本的推进。可以说,这是一个改造过的华盛顿体系,剔除了日本,加入了苏联。为此,日本试图将苏联从“协作国”中分离,并与德、意结成牢固的同盟”可以概括出20世纪30年代末,苏联加入,日本受到孤立。第二问由“但从30年代中期开始,大国关系逐渐重组,中国得以不再孤军抵抗日本的侵略,中国接二连三地获得外部大国的帮助。到30年代末,美国、英国、荷兰、法国和苏联之间形成了松散的同盟,各国都想遏制日本的推进”结合所学从日本侵华威胁了威胁英美等国利益及日本与德、意结成法西斯同盟,威胁世界安全两个方面来回答。 (2)本题考查学生运用正确解读材料和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由“但从30年代中期开始,大国关系逐渐重组,中国得以不再孤军抵抗日本的侵略,中国接二连三地获得外部大国的帮助。到30年代末,美国、英国、荷兰、法国和苏联之间形成了松散的同盟,各国都想遏制日本的推进”结合所学从中国国际地位、华盛顿体系解体、反法西斯同盟建立和世界格局变化几个角度回答。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洪武八年建立学校贡举制度,规定官员子弟及民俊秀、年十五以上,读过《四书》者充任府州县学舍生员。其学科有经、吏、礼、律、乐、射、算等内容,按月考试,满三年大比。生员考试成绩优异的,由行省选拔,迸往京师,再由皇帝召见,予以亲试,然后分科擢用。学校因此兴盛,明代府、州、县、卫所均建有儒学,教官达四千一百余员,弟子无数。洪武二十六年,擢升国子生64人为布政使、按察使等四方大吏,……贡举制度打通了寒门子弟通过一心向学而获得功名的走路,也造就了一条从儿童到儒生再甄拔入官员队伍的流水线。

——摘自吕伟明《论中国改革的不确定性》

(1)据材料概括明初贡举制度的特点。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朝贡举制度的影响。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元朝行省的划界原则,一改前代以山川形便为主的做法,明确以犬牙交错为主导,目的是从根本上消除行省赖以自重的自然地理之险、区域经济之利、一方民众之心,这在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区划史上具有转折意义。腹里乃中书省的直辖区,地近京畿,位置重要。为了打破太行山之险,让腹里地跨太行山东西两侧,合并山东、山西,河北、蒙古等地。为了打破南岭之险,采取南北纵切的方法,让湖广行省越过南岭而有广西之地,又使江西行省跨过南岭而有广东之地。

——摘编自范红军《元代设行省如何加强了中央集权?》

材料二各地财赋集中于行省,行省把绝大部分财赋解运京师上供朝廷,少部分则与各省留用,其中中央与地方财赋分割比例为7∶3……在行政的另一方面——命官权和人事权方面又表现得无甚作为,可以说元代的地方官吏的选用主要由中书省和吏部负责,通常,从七品至九品的地方官吏由吏部“拟注”,中书省参知政事等  审核,每月举行一次。正三品至正七品由中书省“自除”。二品以上则“选自特旨”,由皇帝根据需要选拔……在军事方面,行省是元代地方诸官府中唯一握有较大军权的机构,但调动行省所属军队的批准权,集中于皇帝一人,行省只能遵照朝廷的号令行事。

——摘编自赵军英《论元朝行省制在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中的地位和作用》

材料三就中国的历史环境、具体条件而言,中央集权比地方分权的合理性与进步性明显多一些……但极端的中央集权很大程度上又是以中央对地方政府“无所分画”和“无所寄任”为基础,是与皇帝专制制度相适应的历史产物,主要是为家天下的王朝大一统服务的。

——摘编自李治安《元代行省制的特点与历史作用》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行省制在调整中央与地方关系中的作用”自拟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

 

查看答案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僇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奴。

          ――《史记商君列传》

【材料二】古先王之所以导其民者,先务于农。民农非徒为地利也,贵其志也。民农则朴,朴则易用,易用则边境安,主位尊。民农则重,重则少私义,少私义而公法立,力专一。民农则其产复,其产复则重徙,重徙则死处而无二虑。                          

--《吕氏春秋·上农》

【材料三】春耕夏耘,秋获冬藏,伐薪樵,治官府,给徭役。春不得避风尘,夏不得避暑热,秋不得避阴雨,冬不得避寒冻。四时之间,亡日休息,又私自送往迎来, 吊死问疾,养孤长幼在其中。勤苦如此,尚复被水旱之灾,急政暴赋,赋敛不时, 朝令而暮改。

请回答:

(1)材料一中所说的“本”、“末”分别指的是什么?有认为这是中国古代某一经济政策的渊源。试指出这一经济政策并说明其对当时秦国发展所起的作用。

(2)材料二对材料一所反映的经济政策的政治文化意义作了怎样的论述?

(3)推测材料三所说的是哪一社会阶层的处境?古代社会“尊农夫”为什么会出现“农夫已贫贱矣”这一情形?

 

查看答案

1981年9月30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叶剑英向新华社记者发表谈话,提出:“国家实现统一后,台湾可作为特别行政区,享有高度的自治权,并可保留军队。中央政府不干预台湾地方事务。”这一主张               

 A.首次宣布用和平方式完成祖国统一大业   

 B.提供了港澳回归的法律依据

 C.直接推动了海峡两岸“三通”的达成      

 D.蕴涵了“一国两制”的精髓

 

查看答案

1901年,清廷谕令各省科举考试在能够解说四书五经的同时,也要有论述中国历史、政治及西学政治、艺学的“策论”,废除八股文章;将各省、府、州县的书院改设大、中、小学堂,学生毕业后可以取得功名;选派留学生出国留学,毕业后分别赏给进士、举人出身。这反映了当时

A.教育近代化开始起步

B.“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教育方针

C.科举制度宣告终结

D.中国教育呈现新旧交替的发展特征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