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僇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僇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奴。

          ――《史记商君列传》

【材料二】古先王之所以导其民者,先务于农。民农非徒为地利也,贵其志也。民农则朴,朴则易用,易用则边境安,主位尊。民农则重,重则少私义,少私义而公法立,力专一。民农则其产复,其产复则重徙,重徙则死处而无二虑。                          

--《吕氏春秋·上农》

【材料三】春耕夏耘,秋获冬藏,伐薪樵,治官府,给徭役。春不得避风尘,夏不得避暑热,秋不得避阴雨,冬不得避寒冻。四时之间,亡日休息,又私自送往迎来, 吊死问疾,养孤长幼在其中。勤苦如此,尚复被水旱之灾,急政暴赋,赋敛不时, 朝令而暮改。

请回答:

(1)材料一中所说的“本”、“末”分别指的是什么?有认为这是中国古代某一经济政策的渊源。试指出这一经济政策并说明其对当时秦国发展所起的作用。

(2)材料二对材料一所反映的经济政策的政治文化意义作了怎样的论述?

(3)推测材料三所说的是哪一社会阶层的处境?古代社会“尊农夫”为什么会出现“农夫已贫贱矣”这一情形?

 

(1)“本”指农业;“末”指工商业 政策:重农抑商作用:为秦国富强及后来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 (2)民众务农不仅可以收获地利,而且有益于端正民心民志;民众致力于农耕,则朴实而易于驱使,谨慎而遵守国法,积累私产而不愿意流徙;这样有利于保障国家安全,维护政治稳定,巩固君主地位. (3)农民(小农).土地兼并导致农民失去土地;沉重的赋税和地租剥削; 水旱灾害频繁常使农民破产. 【解析】第(1)问,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一中所说的“本”、“末”分别指的是农业和工商业。这是中国古代重农抑商政策的渊源。“作用”,依据所学知识得出:为秦国富强及后来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 第(2)问,“意义”,由材料二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得出:民众务农不仅可以收获地利,而且有益于端正民心民志;民众致力于农耕,则朴实而易于驱使,谨慎而遵守国法,积累私产而不愿意流徙;这样有利于保障国家安全,维护政治稳定,巩固君主地位等。 第(3)问,由材料三信息“春耕夏耘,秋获冬藏,伐薪樵,治官府,给徭役”可知,这一社会阶层是农民(小农)。“原因”,依据材料信息得出:土地兼并导致农民失去土地;沉重的赋税和地租剥削;水旱灾害频繁常使农民破产等。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1981年9月30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叶剑英向新华社记者发表谈话,提出:“国家实现统一后,台湾可作为特别行政区,享有高度的自治权,并可保留军队。中央政府不干预台湾地方事务。”这一主张               

 A.首次宣布用和平方式完成祖国统一大业   

 B.提供了港澳回归的法律依据

 C.直接推动了海峡两岸“三通”的达成      

 D.蕴涵了“一国两制”的精髓

 

查看答案

1901年,清廷谕令各省科举考试在能够解说四书五经的同时,也要有论述中国历史、政治及西学政治、艺学的“策论”,废除八股文章;将各省、府、州县的书院改设大、中、小学堂,学生毕业后可以取得功名;选派留学生出国留学,毕业后分别赏给进士、举人出身。这反映了当时

A.教育近代化开始起步

B.“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教育方针

C.科举制度宣告终结

D.中国教育呈现新旧交替的发展特征

 

查看答案

《十三行史料展》记述“几乎所有亚洲、欧洲、美洲的主要国家和地区都与广州十三行发生过直接的贸易关系。这里拥有通往世界各主要港口的环球贸易航线。……客观上造就了一个时期里著名的中西贸易中心和广州历史上令世上瞩目的经济文化的辉煌时代。”十三行兴盛的主要原因是

A. 民间贸易的兴盛和发展

B. 三角贸易的形成

C. 新航路的开辟

D.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查看答案

19世纪,我国有一类企业:“设总办、督办、会办、帮办、提调等主持运营,多由现任官员兼任,其薪俸亦以官阶而定,实际上是一个政府衙门。”这类企业最有可能是

A. 在华外商企业    B. 民族资本主义    C. 洋务企业    D. 官僚资本主义

 

查看答案

辛亥革命爆发后不久,孙文指出:“(中国)每省对于内政各有其完全自由,各负其统御整理之责;但于各省上建设一中央政府,专管军事、外交、财政,则气息自联贯矣。”此语表明孙中山(  )

A. 汲取分权制衡的思想

B. 放弃民主共和的道路

C. 主张三权分立的原则

D. 认同自由平等的观念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