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洪武八年建立学校贡举制度,规定官员...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洪武八年建立学校贡举制度,规定官员子弟及民俊秀、年十五以上,读过《四书》者充任府州县学舍生员。其学科有经、吏、礼、律、乐、射、算等内容,按月考试,满三年大比。生员考试成绩优异的,由行省选拔,迸往京师,再由皇帝召见,予以亲试,然后分科擢用。学校因此兴盛,明代府、州、县、卫所均建有儒学,教官达四千一百余员,弟子无数。洪武二十六年,擢升国子生64人为布政使、按察使等四方大吏,……贡举制度打通了寒门子弟通过一心向学而获得功名的走路,也造就了一条从儿童到儒生再甄拔入官员队伍的流水线。

——摘自吕伟明《论中国改革的不确定性》

(1)据材料概括明初贡举制度的特点。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朝贡举制度的影响。

 

(1)特点:政府高度重视;注重全面发展;选拔标准客观;自下而上推荐;系统健全;体现公平择优原则;选举方式多样。 (2)影响:贡举制度为寒门子弟打开了通向仕途的道路,选拔了一批优秀人才;缓和了阶级矛盾,有利于社会稳定;推动了文化教育发展;考试内容主要局限于儒家经典,加强思想统一。 【解析】本题考查明初贡举制度的特点和影响,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信息的分析归纳能力。 (1)明初贡举制度的特点,可以根据材料中的“洪武八年建立学校贡举制度”“其学科有经、吏、礼、律、乐、射、算等内容”“生员考试成绩优异的,由行省选拔,迸往京师,再由皇帝召见,予以亲试,然后分科擢用”“贡举制度打通了寒门子弟通过一心向学而获得功名的走路,也造就了一条从儿童到儒生再甄拔入官员队伍的流水线”等信息概括归纳得出。 (2)明朝贡举制度的影响,可以根据材料中的“贡举制度打通了寒门子弟通过一心向学而获得功名的走路,也造就了一条从儿童到儒生再甄拔入官员队伍的流水线”等信息,并结合所学,从选拔优秀人才、缓和了阶级矛盾、体现公平择优原则、加强思想统一和推动文化教育发展等方面阐述其积极影响,从贡举考试的内容、考试方法等方面说明其消极影响。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元朝行省的划界原则,一改前代以山川形便为主的做法,明确以犬牙交错为主导,目的是从根本上消除行省赖以自重的自然地理之险、区域经济之利、一方民众之心,这在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区划史上具有转折意义。腹里乃中书省的直辖区,地近京畿,位置重要。为了打破太行山之险,让腹里地跨太行山东西两侧,合并山东、山西,河北、蒙古等地。为了打破南岭之险,采取南北纵切的方法,让湖广行省越过南岭而有广西之地,又使江西行省跨过南岭而有广东之地。

——摘编自范红军《元代设行省如何加强了中央集权?》

材料二各地财赋集中于行省,行省把绝大部分财赋解运京师上供朝廷,少部分则与各省留用,其中中央与地方财赋分割比例为7∶3……在行政的另一方面——命官权和人事权方面又表现得无甚作为,可以说元代的地方官吏的选用主要由中书省和吏部负责,通常,从七品至九品的地方官吏由吏部“拟注”,中书省参知政事等  审核,每月举行一次。正三品至正七品由中书省“自除”。二品以上则“选自特旨”,由皇帝根据需要选拔……在军事方面,行省是元代地方诸官府中唯一握有较大军权的机构,但调动行省所属军队的批准权,集中于皇帝一人,行省只能遵照朝廷的号令行事。

——摘编自赵军英《论元朝行省制在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中的地位和作用》

材料三就中国的历史环境、具体条件而言,中央集权比地方分权的合理性与进步性明显多一些……但极端的中央集权很大程度上又是以中央对地方政府“无所分画”和“无所寄任”为基础,是与皇帝专制制度相适应的历史产物,主要是为家天下的王朝大一统服务的。

——摘编自李治安《元代行省制的特点与历史作用》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行省制在调整中央与地方关系中的作用”自拟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

 

查看答案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僇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奴。

          ――《史记商君列传》

【材料二】古先王之所以导其民者,先务于农。民农非徒为地利也,贵其志也。民农则朴,朴则易用,易用则边境安,主位尊。民农则重,重则少私义,少私义而公法立,力专一。民农则其产复,其产复则重徙,重徙则死处而无二虑。                          

--《吕氏春秋·上农》

【材料三】春耕夏耘,秋获冬藏,伐薪樵,治官府,给徭役。春不得避风尘,夏不得避暑热,秋不得避阴雨,冬不得避寒冻。四时之间,亡日休息,又私自送往迎来, 吊死问疾,养孤长幼在其中。勤苦如此,尚复被水旱之灾,急政暴赋,赋敛不时, 朝令而暮改。

请回答:

(1)材料一中所说的“本”、“末”分别指的是什么?有认为这是中国古代某一经济政策的渊源。试指出这一经济政策并说明其对当时秦国发展所起的作用。

(2)材料二对材料一所反映的经济政策的政治文化意义作了怎样的论述?

(3)推测材料三所说的是哪一社会阶层的处境?古代社会“尊农夫”为什么会出现“农夫已贫贱矣”这一情形?

 

查看答案

1981年9月30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叶剑英向新华社记者发表谈话,提出:“国家实现统一后,台湾可作为特别行政区,享有高度的自治权,并可保留军队。中央政府不干预台湾地方事务。”这一主张               

 A.首次宣布用和平方式完成祖国统一大业   

 B.提供了港澳回归的法律依据

 C.直接推动了海峡两岸“三通”的达成      

 D.蕴涵了“一国两制”的精髓

 

查看答案

1901年,清廷谕令各省科举考试在能够解说四书五经的同时,也要有论述中国历史、政治及西学政治、艺学的“策论”,废除八股文章;将各省、府、州县的书院改设大、中、小学堂,学生毕业后可以取得功名;选派留学生出国留学,毕业后分别赏给进士、举人出身。这反映了当时

A.教育近代化开始起步

B.“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教育方针

C.科举制度宣告终结

D.中国教育呈现新旧交替的发展特征

 

查看答案

《十三行史料展》记述“几乎所有亚洲、欧洲、美洲的主要国家和地区都与广州十三行发生过直接的贸易关系。这里拥有通往世界各主要港口的环球贸易航线。……客观上造就了一个时期里著名的中西贸易中心和广州历史上令世上瞩目的经济文化的辉煌时代。”十三行兴盛的主要原因是

A. 民间贸易的兴盛和发展

B. 三角贸易的形成

C. 新航路的开辟

D.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