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长久以来,...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长久以来,德国和奥地利就一直在想方设法要把日耳曼的势力由小亚细亚扩展到东方。“柏林至巴格达”这个词语可以说是日耳曼梦想的具体表现。与日耳曼的梦想相对抗的是俄罗斯的梦想,俄罗斯希望能把斯拉夫的优势延伸到君士坦丁堡,然后经由塞尔维亚到达亚得里亚海。这两个梦想都是同样的野心勃勃,扩展的路线也是彼此交叉,互不相容,所以造成了巴尔干半岛上各国之间持续不断的动荡,也使得巴尔干各国各自寻找自己的靠山。土耳其向德国求助,塞尔维亚则获得了俄国的支持。罗马尼亚和意大利这两个国家都是传统的拉丁势力,名义上却是德国的同盟,它们有着更为深远的共同利益。

在这场纠纷中,并不是划分为德国一方和俄国一方。由于1871年的德国过分贪婪,使得当时的法国把它当成了不共戴天的对手。法国人认识到仅靠自身的能力收复失去的领土不太现实,所以对俄国的力量和帮助抱有一种超越实际的想法。法国人不但同意向俄国借款,还变成了俄国的同盟。这种同盟关系表现在,如果德国方面的同盟成员对俄国开战,法国肯定会进攻它们的。

——摘编自【英】韦尔斯著《全球通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两种梦想”争夺的焦点及形成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法俄两国结盟的原因及“两种梦想”对抗的影响。

 

(1)焦点:巴尔干地区。 原因:地处欧亚非交汇地,战略地位重要;长期处于奥斯曼帝国统治之下,民族关系复杂;奥斯曼帝国日益衰落,罗马尼亚、塞尔维亚等国独立。(答出2点即可,毒点, (2)原因:法国:普法战争失败,力图复仇;自身实力不足。。俄国:需要法国的资本援助;争夺巴尔干的冲突加剧。 影响:欧洲两大军事集团对峙局面出现;加速了一战爆发。 【解析】(1)焦点:根据“造成了巴尔干半岛上各国之间持续不断的动荡”得出争夺的焦点是巴尔干地区。原因:根据材料和所学可从战略地位重要、民族关系复杂和奥斯曼帝国日益衰落等角度分析总结。 (2)原因:法国:根据“由于1871年的德国过分贪婪,使得当时的法国把它当成了不共戴天的对手”得出普法战争失败,力图复仇;根据“法国人认识到仅靠自身的能力收复失去的领土不太现实”得出自身实力不足。俄国:根据“法国人不但同意向俄国借款”得出需要法国的资本援助;根据“俄罗斯希望能把斯拉夫的优势延伸到君士坦丁堡,然后经由塞尔维亚到达亚得里亚海”得出争夺巴尔干的冲突加剧。 影响:结合所学,法俄两国结盟促使欧洲两大军事集团对峙局面出现,加速了一战爆发。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唐朝中期,刘晏兼任盐铁使期间,创设了食盐间接专卖制,为以后各个朝代采用。他撤销了很多基层监管生产的小吏和冗员,放开百姓生产食盐环节,但生产的盐仍由政府统一收购,储存在盐场里,然后向商人批发。商人买到了盐,运往各地自行销售,不受限制。

刘晏还奏请罢免了各州县设置的食盐“过境税”。在距离产盐区较远的地方,下令设立常平盐仓,平时备盐以应对盐荒。他还在主要产盐区设立13个巡院,在其它地区设立10个盐监,专办盐务,负责调研和执法。还在各交通要道设立几千个盐仓,储备食盐。如果哪个地方食盐脱销,可以就近调运供应。

——摘编自马立诚著《历史的拐点:中国历朝改革变法实录》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刘晏为推行食盐间接专卖制采取的措施。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食盐间接专卖制的作用。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改革和解放是两项往往互相矛盾的任务,不过都必须加以完成。为了摆脱西方强加给中国的枷锁,中国首先需要实现现代化,也就是说在某种程度上使自身“西方化”。中国花了很长时间,历经了许多磨难,经过许多犹豫和实验,才终于弄清楚奋斗的含义。它要学做的两件事都非常困难。西方“蛮夷”无疑必须被驱逐出去,但为了实现这一目的,中国必须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

——摘编自【法】费尔南·布罗代尔著《文明史》

结合材料与所学中国近现代史的相关知识,拟定一个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简述须有史实依据)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在17世纪初,荷兰的金融业已经非常发达。1609年,阿姆斯特丹成立了世界上第一家取消金属币兑换义务而发行纸币的银行,这也是第一家现代意义上的中央银行。同年,世界上第一个股票交易所在此诞生。拥有发达的金融市场是阿姆斯特丹成为当时国际金融中心的一个突出特征。

在19世纪,伴随着英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其金融业也非常发达,这促进了英国成为最为强大的殖民主义国家,其殖民足迹遍布世界各地,成为真正的“日不落”帝国。这也促进了英国对外经济贸易活动的日益频繁,从而使伦敦成为当时的国际金融中心。

第二次世界大战在欧洲爆发,作为主要参战国,英国经济受到严重打击,金融环境也极不稳定。与此同时,美国由于远离战火的干扰,并且作为后起资本主义国家工业设备和技术也较为先进,因而大发“战争财”,从而使美国在二战后成为世界上最发达的国家。尤其是“马歇尔计划”等的实施,使美元取代英镑,确定了其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

中国实施改革开放政策后,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超过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在这样的经济形势下,国际金融中心有着向亚洲漂移的态势。

——摘编自吴晓求《历史视角:国际金融中心迁移路线》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荷兰和英国成为国际金融中心在原因上的异同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二战后美国取代英国成为国际金融中心的原因,并指出20世纪80年代后美国经济霸主地位受到的挑战及影响。

 

查看答案

1959年9月,艾森豪威尔在巴黎对戴高乐说,法国搞原子弹无法赶上苏联的水平,所以谈不上法国原子弹的威慑价值。戴高乐反驳说,法国只要有能够杀死敌人一次的原子弹就够了,到那时敌人即使有十倍的手段也无济于事。这表明

A. 美国试图维护其一家独大的核武器垄断地位

B. 西方资本主义阵营内部呈现出了分化的趋势

C. 法国挑战美国地位以争夺欧洲联合的领导权

D. 欧共体经济实力的增强提升了法国政治地位

 

查看答案

19世纪30年代中期,当工业革命刚起步时,德国的第一条铁路便建成通车。从40年代起,铁路建设迅速发展,到1872年,全国铁路总长超过了法国和英国。德国还大力修筑公路,开凿运河,建设港口,发展内河航运和海上运输业。这一特点主要基于德国

A. 国内政治局势的需要

B. 军国主义传统的延续

C. 原有工业基础的雄厚

D. 争夺欧洲霸权的野心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