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在清末的学堂里,学生经常聚看、传阅不同政见的书报,其中“余维欧美之进化,凡以三大...

在清末的学堂里,学生经常聚看、传阅不同政见的书报,其中“余维欧美之进化,凡以三大主义:曰民族、曰民权、曰民生”;“变法之本,在育人才;人才之兴,在开学校”应分别出自

A. 《民报》、《时务报》

B. 《民报》、《天演论》

C. 《天演论》、《时务报》

D. 《海国图志》、《天演论》

 

A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维新派和革命派创办的报刊。材料所述前者是革命派的观点,后者是维新派的观点,分别出自《民报》——同盟会机关报和维新派的《时务报》,只有A项符合题意,正确;B、C、D三项均排除。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李大钊论及中国的民主政治时说,“孔子者,历代帝王之护符也”“孔子不当存于宪法”,同时他又提出“欲行立宪政治,必先去专与争”,要完成青春中华再造之使命,必须“悟儒家日新之旨”。这表明李大钊

A. 未能摆脱前期新文化运动的局限性

B. 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态度自相矛盾

C. 能辩证地看待中国的传统文化

D. 已经成为真正的马克思主义

 

查看答案

甲午战败之后,满族人士寿富、盛昱等人的言论已超越“满汉畛域”,呼吁各民族团结御侮;民国建立后,人们有意识使用“中华”一词来命名各种事物,政党、团体等都是如此;五四时期,“中华民族”概念更是贯穿于言论和行动中。这体现了

A. 满汉民族差异已经消失

B. 近代思想与社会政治具有联动性

C. 政权变更引发民族认同

D. 资产阶级政党主导了思想的变迁

 

查看答案

康有为《孔子改制考》刊登后,张之洞批评他“忘亲”、“忘圣”,翁同龢说他“居心叵测”,孙家鼐认为必然“导天下于乱”,湖南巡抚陈宝箴要求皇帝“饬下康有为……自行销毁”。《孔子改制考》遭到抨击的主要原因是

A. 维新变法运动遭遇阻力

B. 动摇了封建统治的思想

C. 颠覆了士大夫传统认识

D. 康有为曲解“托古改制”

 

查看答案

有学者认为《海国图志》为以后的变法思潮的勃兴提供了重要的事实依据和思想材料,但他并没有要中国学习西方制度的意思。此观点表明《海国图志》

A. 缺少近代化色彩    B. 未突破传统政治局限

C. 不够系统和完善    D. 继承了封建科技思想

 

查看答案

作为启蒙思想家的卢梭与同时期的其他思想家一样表达了对理性的崇拜,而他的《爱弥尔》体现了自然主义的教育观点,主张孩子的情感教育先于理性教育,主张教育要顺乎天性,让人的本性避免受社会偏见和恶习的影响而得到自然的发展。这表明卢梭:

A. 强调理性的同时关注感性

B. 认为可以凭理性完整地了解世界

C. 反对理性,强调感性

D. 强调思想意识对人发展的影响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