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钱穆先生在《国史大纲》中指出,“总观国史,政制演进,约得三级:由封建而跻统一,一...

钱穆先生在《国史大纲》中指出,“总观国史,政制演进,约得三级:由封建而跻统一,一也;由宗室、外戚、军人所组之政府,渐变而为士人政府,二也;由士族门第再变而为科举竞选,三也”。钱穆先生所述的第二演进始于

A. 西汉

B. 隋唐

C. 西周

D. 明朝

 

A 【解析】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演变。结束分封制,建立郡县制的是在秦汉时期,结束门阀士族把持政权的局面,实行科举制是在隋唐时期,故选A选项。根据材料分析,C项时期属于封建时期;B项时期属于第三阶段;D项是实行科举制时期。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总而言之,国共合作主导下的国民革命,是一场更富有现代意义上的社会革命性质的大革命。与辛亥革命相比,这场革命与社会生活各个领域的变迁更加密切相关,革命的社会动员程度和民众参与积极性更加高涨,是在对政治共同体作出新的解说(新三民主义)的前提下,由一个新的政治上层来取得政权,建立起更强有力的政治体制。它反映的历史主流,是在中国建立起对外自主独立的、对内具备有效权力和权威体系的统一的现代民族国家。

材料二  但无论如何,中国都能与两者(苏联人民战线与英美民主联盟)很好地协调起来。中国是一个合格的反法西斯主义国家,同时,它能被英美民主联盟接受为一名,不妨说,光荣的成员。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分析国民革命与辛亥革命相比呈现出怎样的新特点?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是一个合格的反法西斯主义国家”。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与分封制相适应、商周的官员选拔采用“世卿世禄制”。三代(夏商周)时期治理国家的统治者是贵族……从诸侯到士,根据出身的高低贵贱来兼任政府职务,世代为官……春秋时期,随着兼并战争的进行,秦、楚等国都在新占领的地方上设立县和郡,作为新的行政建制。一般县在中心区域,郡在边远地区。郡县的长官,不再是世袭领主,而是由君主委派官员直接管理。郡县长官由君主任免,对君主负责,成为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取代贵族领主的职业官僚。

——摘编自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

材料二(元代)行省的职掌,在忽必烈时期主要是钱粮、户口、屯种、漕运等事务。……成宗即位后,颁给行省长官虎符,使其统领本省军队。……各行省的重大事务必须呈报中书省;军政要务则需呈报枢密院。没有中书省、枢密院转发的诏旨,行省官员既不能更改赋税,也不能调动军队。

——白钢《中国政治制度史》

材料三作为一种上千年的文化存在,科举显然有其客观的历史合理性,否则我们就无法解释其存在的持久性。……科举的创新之处就在于不仅为社会底层的知识分子提供了持续流动的可能,而且将其制度化。……科举制度的最大合理性在于它那“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式的“机会均等”……的机制,对知识分子的社会心理是一种塑造,客观上激励了个人的奋斗精神。

——薛明扬《中国传统文化概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分封制与郡县制在任用行政官员的依据和方式上的差异。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元代行省的权限及其影响。

(3)根据材料三概括科举制的作用。

 

查看答案

“史实”“史论”“史识”是构成史学的三大要素。史实即历史事实;史论即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评论;史识即是以科学的史观作指导,分析大量的史实,然后得出科学的结论。下列对郡县制的叙述属于“史识”的是

A. 郡县制分郡县两级地方行政机构    B. 郡县制是中央对地方政权进行有效控制的制度

C. 郡县制开中国单一制国家组织结构先河    D. 郡守和县令、县长都由皇帝直接任命

 

查看答案

1949年9月通过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规定:“不承认国民政府建立的一切旧的屈辱的外交关系,而要在新的基础上同各国另行建立新的平等的外交关系。”这里的“新的基础”主要指的是

A. 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一致性    B. 国家利益的一致性

C.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D. 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中国的唯一合法政府

 

查看答案

台湾歌手创作的歌曲《海峡两岸》中写道:“相逢太美分离太痛,海峡两岸情意浓。”对1949年以后的两岸关系,解读正确的是

A. “分离”的直接原因是国共两党的内战    B. “相逢”最早应该是在20世纪60年代

C. “太痛”说明某些外国反华势力的干涉    D. “太美”表明两岸当局接受“一国两制”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