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先秦以来的人性理论大多对人性之私进行了否定与批判,主张“去私心,行公义”。宋明理...

先秦以来的人性理论大多对人性之私进行了否定与批判,主张“去私心,行公义”。宋明理学人性论更视“私”为邪恶,强调公私之辨。而明清之际一些思想家则明确提出人性自私说,肯定个人物质利益、欲望的合理性,强调个体的价值与地位。这反映了明清时期

A. 社会风气败坏,世人追求享乐

B. 西方民主思想促进思想启蒙

C. 商品经济发展,专制统治强化

D. 政府放松对思想文化的控制

 

C 【解析】对比来看,明清时期的思想家对人本身更为重视,与西方的人文主义思想有相似之处,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是受到商品经济的影响,对个人价值和地位有所要求,因此本题选择C选项。A选项错误,这种价值观的出现并不能称为“风气败坏”,我们要以发展的眼光看问题。B选项错误,这一时期西方民主思想还没有传入;D选项错误,这与历史事实不符。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北宋前期,统治者提倡江南和江北不同农作物的“参植”,要求各地官吏大力宣传,并制定了如由北方官府供给南方所缺的粟、麦、黍、豆的种子,北方种稻免其租等优惠政策。其主要目的是

A. 增加政府的财政税收

B. 提高粮食的产量

C. 改变积贫积弱的局面

D. 维护国家统一

 

查看答案

据《唐六典》载,长安城共有114坊,东市和西市各占2坊,每处坊、市皆有围墙。此外110坊以朱雀大街为界由万年县、长安县分半统辖。东西市共4坊中,亦有坊墙与其他居民区坊院隔开。正北面为唐朝中央机构所在地这种布局体现了

A. 规模宏大的商业功能

B. 分化管理便于控制的理念

C. 儒家思想的政治追求

D. 政治以及军事中心的价值

 

查看答案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先秦儒家没有为当时的统治者所接受,甚至还遭到了秦始皇毁灭性的打击,这是由先秦儒家初创时自身的理论缺陷导致的。先秦儒学的内容体系充满着浓重的、温柔淳朴的伦理亲情色彩,显得“迂远而阔于事情”(主张脱离社会现实)。孟子的“仁政”说,虽已转到新兴地主势力的立场上,但其“仁政”说是建立在“民为贵”“君为轻”的基础上的,过分突出了小农利益,因而也不会得到统治者的赞赏。

——摘编自《略论儒家思想社会地位的变迁》

材料二秦、西汉初年的治国实践从正反两个方面证明:在动荡年代,军阀割据,难以用儒家路线实行全国大一统,而法家路线却能收到这样的效果;在动荡结束之初,人口凋敝,生产破坏,应该实行道家无为政治,与民休息,以恢复和发展生产;当国家稳定,走上正常运行轨道之后,不能再实行严刑峻法的暴力统治,而以儒家路线为宜。三者之间表现出了互相融合的趋势。

——摘编自《儒家思想》

(1)结合所学知识及材料一分析孔孟思想没有得到统治者赞赏的“理论缺陷”有哪些。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三者之间表现出了互相融合的趋势”的思想产物是什么?指出为此做出贡献的思想家并概述其思想主张。

(3)据上述材料依次回答法家、道家、儒家三家思想曾经分别在哪一时期成为统治思想。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它们为什么能够成为当时的正统思想。

 

查看答案

圣旨诏书的开头语,常多奉天承运,梁山好汉也不得不打出替天行道的旗帜来做打家劫舍的事业。据此可以得出符合史实的结论是

A. 中国古代封建迷信盛行

B. 君权至高无上,可以无限扩张

C. 君权神授理论已提出并得到社会认同

D. 此种提法来源于道家的学说

 

查看答案

汉代董仲舒将日食等自然界的灾异现象与君主的作为联系起来,君主也常以罪己方式来应对灾异。到了清代,出现日食时则要求官员到礼部集合,长跪至日食结束,否则被皇帝训斥。这反映出

A. “天人感应”的意图被曲解

B. 皇帝推卸政治责任

C. “敬天”传统受统治者重视

D. 君主专制得到强化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