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北宋前期,统治者提倡江南和江北不同农作物的“参植”,要求各地官吏大力宣传,并制定...

北宋前期,统治者提倡江南和江北不同农作物的“参植”,要求各地官吏大力宣传,并制定了如由北方官府供给南方所缺的粟、麦、黍、豆的种子,北方种稻免其租等优惠政策。其主要目的是

A. 增加政府的财政税收

B. 提高粮食的产量

C. 改变积贫积弱的局面

D. 维护国家统一

 

A 【解析】北宋前期政府主张南北的农作物“参植”,这种做法有利于政府统一管理,增加税收,因此本题选择A选项。B选项错误,“参植”对粮食产量并没有很大影响;C选项错误,北宋前期,积贫积弱的局面还没有形成;D选项错误,这与祖国统一没有联系。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据《唐六典》载,长安城共有114坊,东市和西市各占2坊,每处坊、市皆有围墙。此外110坊以朱雀大街为界由万年县、长安县分半统辖。东西市共4坊中,亦有坊墙与其他居民区坊院隔开。正北面为唐朝中央机构所在地这种布局体现了

A. 规模宏大的商业功能

B. 分化管理便于控制的理念

C. 儒家思想的政治追求

D. 政治以及军事中心的价值

 

查看答案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先秦儒家没有为当时的统治者所接受,甚至还遭到了秦始皇毁灭性的打击,这是由先秦儒家初创时自身的理论缺陷导致的。先秦儒学的内容体系充满着浓重的、温柔淳朴的伦理亲情色彩,显得“迂远而阔于事情”(主张脱离社会现实)。孟子的“仁政”说,虽已转到新兴地主势力的立场上,但其“仁政”说是建立在“民为贵”“君为轻”的基础上的,过分突出了小农利益,因而也不会得到统治者的赞赏。

——摘编自《略论儒家思想社会地位的变迁》

材料二秦、西汉初年的治国实践从正反两个方面证明:在动荡年代,军阀割据,难以用儒家路线实行全国大一统,而法家路线却能收到这样的效果;在动荡结束之初,人口凋敝,生产破坏,应该实行道家无为政治,与民休息,以恢复和发展生产;当国家稳定,走上正常运行轨道之后,不能再实行严刑峻法的暴力统治,而以儒家路线为宜。三者之间表现出了互相融合的趋势。

——摘编自《儒家思想》

(1)结合所学知识及材料一分析孔孟思想没有得到统治者赞赏的“理论缺陷”有哪些。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三者之间表现出了互相融合的趋势”的思想产物是什么?指出为此做出贡献的思想家并概述其思想主张。

(3)据上述材料依次回答法家、道家、儒家三家思想曾经分别在哪一时期成为统治思想。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它们为什么能够成为当时的正统思想。

 

查看答案

圣旨诏书的开头语,常多奉天承运,梁山好汉也不得不打出替天行道的旗帜来做打家劫舍的事业。据此可以得出符合史实的结论是

A. 中国古代封建迷信盛行

B. 君权至高无上,可以无限扩张

C. 君权神授理论已提出并得到社会认同

D. 此种提法来源于道家的学说

 

查看答案

汉代董仲舒将日食等自然界的灾异现象与君主的作为联系起来,君主也常以罪己方式来应对灾异。到了清代,出现日食时则要求官员到礼部集合,长跪至日食结束,否则被皇帝训斥。这反映出

A. “天人感应”的意图被曲解

B. 皇帝推卸政治责任

C. “敬天”传统受统治者重视

D. 君主专制得到强化

 

查看答案

《汉书·董仲舒传》中说天道之大者在阴阳阳为德阴为刑刑主杀而德主生。是故

阳常居大夏而以生育养长为事阴常居大冬而积于虚空不用之处。由此可看出董仲舒主张    

A.以刑辅德  B.思想统一  C.三纲五常  D.君权神授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