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近代以来中国社会生活方式的变动,启动了社会观念的变迁。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近代以来中国社会生活方式的变动,启动了社会观念的变迁。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道光季年,中外通商而后,凡西人之以货物运至中国者,陆离光怪,几于莫可名言。华人争先购归,以供日用。初祗行于通商各口岸,久之而各省内地亦皆争相爱慕,无不以改用洋货为奢豪。     

——《申报》

材料二 在上海商业化、市场化程度更高的条件下,购用洋货标志身份和财力的附加社会值更高,人们这种观念更为膨胀,因而争相购用,相习成风。而一些既物美且价廉的日用洋货如洋布、火柴、洋油、洋钉等广受人们欢迎。

                 ——李长莉《以上海为例看晚清时期社会生活方式及观念的变迁》

材料三 (时论一)“洋货之价较土货倍之,且数倍之。外观虽五色迷离,用之实易于窳败……谓我堂堂中国,自有朴而耐久之物,足供人之取求,何必忘其本原,转以银钱易此瑰奇之货。”

(时论二)“以其所有易我中国之所无,中国之人喜新厌故,无不趋之如鹜,是不啻以中国之利源,悉听西人之取携,而我亦莫之抗也。”

(时论三)“欲禁民人不用洋货,势所不能,则莫如中国自行筹赀,逐一仿造,庶几将中国之货易中国之钱,富者可便于购求,贫者更开无数谋生之路。按之和约亦所准行。而来华之洋货日稀,即银钱流出日少矣。”    

——《申报》

⑴ 指出材料一、二反映的社会现象,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

⑵ 根据材料三,指出三则时论对于洋货所持的态度并概括其各自的出发点。

⑶ 根据上述材料,概述材料一现象对近代中国社会观念所产生的影响。

 

⑴ 社会现象:洋货流行日渐成风。原因:通商口岸的开放,洋货大量输入;自然经济逐步解体;人们生活市场化;购用洋货是个人身份和财力的象征;洋货物美价廉。 ⑵ 态度:时论一、二反对,时论三不反对。 出发点:时论一从货物自身的品质出发(或国货优于洋货等);时论二从国家经济利益出发;时论三从历史发展潮流出发。 ⑶ 冲击了节俭、实用的生活观和以中国为中心等传统观念;推动了追求喜新好异、追求享乐、喜欢物美价廉等观念的形成;推动了中国重视工商业(与洋人争利)等近代社会新观念的形成。 【解析】(1)第一问,据材料“无不以改用洋货为奢豪”即可得出外国商品在中国影响扩大;第二问原因,结合所学知识从通商口岸开放,外国商品的涌入,中国经济变化和外国商品的特点等角度回答。 (2)第一小问“态度”,根据材料“洋货之价较土货倍之,且数倍之。外观虽五色迷离,用之实易于窳败”可知,时论一反对洋货;根据材料“是不啻以中国之利源,悉听西人之取携,而我亦莫之抗也”可知,时论二反对洋货;根据材料“欲禁民人不用洋货,势所不能,则莫如中国自行筹赀,逐一仿造”可知,时论三不反对洋货。第二小问“出发点”,根据材料和上一小问可知,时论一从国货优于洋货等方面分析的,时论二是从国家经济利益出发分析的,时论三是从顺应历史发展潮流出发分析的。 (3)由材料“久之而各省内地亦皆争相爱慕,无不以改用洋货为奢豪。”可以得出对中国传统的节俭观念形成冲击,产生了追求奢华的新的风气。外国商品的进入客观上刺激了中国重商观念的形成。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1958—1962年间,上海家庭妇女参与工业生产景象盛行一时,短时间里,大量妇女走出家门,成为新生的劳动力大军。这反映了当时

A. 中国工业化进程加速

B. 妇女冲破家庭参与社会劳动实现了男女平等

C. 妇女获得了独立的经济地位

D. 劳动力资源无法满足工业生产需求

 

查看答案

20世纪初,戏剧是当时影响最大的大众传播媒介之一,而在亚洲,刚刚兴起的话剧尤为其盛,它的教化力量、感召力量在一些人心目中甚至被放到了与宗教相类似的地位。下列关于中国话剧的说法错误的是

A. 话剧是由中国传统戏剧演变而来的

B. 话剧成为近代传播新思想的载体

C. 中国话剧在新文化运动前已经兴起

D. 话剧成为近代爱国宣传的重要阵地

 

查看答案

民国初年,扬州的新式婚礼上有证婚人演说,新人要行三鞠躬礼。有诗云:“无媒婚嫁始文明,奠雁牵羊礼早更。最爱万人齐着眼,看侬亲手挽郎行。”这一社会景象说明了

A. 自由恋爱结婚之风盛行

B. 国人普遍接受西方礼仪

C. 传统婚俗已经彻底废除

D. 辛亥革命推动移风易俗

 

查看答案

1876年开设在上海虹口一带的西餐馆有“华人间亦往食焉”……到八九十年代,京津地区的西餐馆也相继开设,名声愈来愈大。翻阅当时的《大公报》,常可看到“品升楼”、“德义楼”“番茶馆”的广告,称它们专办“英法大菜”“请得巧手外国厨房精调西菜”。这表明

A. 西餐逐渐进入国民生活    B. 国人普遍接受西式餐饮

C. 西餐经营者多为中国人    D. 餐饮行业营销手段西化

 

查看答案

1898年,康有为在给光绪皇帝的奏折中说:“且今物质修明,尤尚机器,辫发长垂,行动摇舞,误缠机器,可以立死,今为机器之世,多机器则强,少机器则弱,辫发与机器,不相容者也;且兵争之世,执革跨马,辫尤不便,其势不能不去之。”康有为奏折的本质意图是

A. 表达了与大清帝国满洲贵族统治者誓不两立的坚决斗志

B. 崇尚西方生活方式,为维新变法奠定社会基础

C. 唯有剪掉辫子,方可有利于机械化大生产,有利于行军打仗

D. 把变衣冠作为学习现代文明,革除社会陋习的一项重要内容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