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17世纪中叶,欧洲出现了以法律条约为基础的新型国...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17世纪中叶,欧洲出现了以法律条约为基础的新型国家平等关系秩序。然而这一新的国家秩序在殖民主义和资本主义的驱动下,又形成了向外扩张的“世界国家秩序”。西方将暴力强权贯注到条约形式之中,用有悖于国家主权原则的条约制度,不断将更多的国家纳入新的“世界国际秩序”之中。18世纪末英国商人和政府开始谋划与中国建立条约关系;1816年带着“将公司贸易建立于安全、稳固和平等的基础上”的使命来到中国的英国代表阿美士德却连嘉庆的面都没有见到便被送回。此时英帝国开始放弃长期实行的和平协商方式,用武力与中国建立条约制度的舆论在鸦片战争爆发之前已普遍形成。

——摘编自王建朗《两岸新编中国近代史·晚清卷》

材料二英国人这样描述清政府早期对条约的态度:“中国代表们并不细加审查,一览即了。”因为条约在清政府看来,通商权利原本就符合施(夷狄)之以恩惠的羁縻之道。60年代后,英、美等国分头向清政府递交一项声明,对各省执行条约的状况表示不满,并向清政府提出警告。1864年,清政府刊印《万国公法》,对此李鸿章认为为民族挽回权益计,遵守与应用《万国公法》应成为时代之必需。1884年,总理衙门表示:“惟我中国办事,均系十分遵约,一本万国公法而行。”至20世纪初,驻俄公使明确提出效法日本,改革内政,以修改约章。

——摘编自王建朗《两岸新编中国近代史·晚清卷》

(1)根据材料一,归纳西方“世界国际秩序”的主要特征,结合所学知识简析19世纪中期英国将中国纳入“世界国际秩序”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二,指出鸦片战争后清政府对待近代条约态度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对这一变化做出简要评价。

 

(1)特征:以欧洲强国之间相对平等、尊重主权的国家关系为基础;在对欧洲以外地区不断殖民扩张过程中形成;以战争和不平等条约作为秩序的维系手段;世界国际秩序伴随着强国力量对比与殖民扩张加剧处于不断调整变化中。 背景:工业革命对市场的需求急剧扩大(英国工业革命基本完成);工业优势形成后自由贸易思潮的推动;英国与中国和平协商市场开放的失败,英国对华贸易逆差局面未能改变;英国以印度为中心的亚洲殖民体系的初步形成;中国传统朝贡体系(华夷秩序)与西方“世界国际秩序”的内在冲突;清王朝走向衰落。 (2)变化:从因对国际法的无知而漠视条约到有意识遵守、利用国际条约再到谋求修改不平等条约。 评价:清政府对近代条约由漠视、遵守到合理利用,一方面是近代中国屈辱外交的反映,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加深的见证。另一方面也使中国被动融入世界,客观上推动了中国对外关系的近代化和中国社会的进步。 【解析】(1)第一小问特征可以从材料一“以法律条约为基础的新型国家平等关系秩序……在殖民主义和资本主义的驱动下,又形成了向外扩张的世界国家秩序……将暴力强权贯注到条约形式之中……不断将更多的国家纳入新的“世界国家秩序”之中”得出以欧洲强国之间相对平等、尊重主权的国家关系为基础;在对欧洲以外地区不断殖民扩张过程中形成;以战争和不平等条约为秩序维系手段和基本象征;世界国际秩序伴随着强国力量对比与殖民扩张加剧处于不断调整变化中。第二小问背景可以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从英国16、17世纪工业革命、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对外贸易以及与亚洲殖民等角度作答。 (2)第一小问变化可以从材料二“不细加市查,一览即了……刊印《万国公法》……遵守与应用《万国公法》应成为时代之必需”得出从因对国际法的无知而漠视条约到有意识遵守、利用国际条约再到谋求修改不平等条约。 第二小问评价可以根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从积极的方面和消极的方面进行评价,客观上推动近代化,屈辱的外交,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加深。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苏俄(联)领导人指出,“建社会主义社会的真正和唯一的基础只有一个,这就是大工业。“商业就是千百万小农和大工业之间唯一可能的经济联系。”以上思想

A. 突破了计划经济体制的制约

B. 成为优先发展工业的依据

C. 主张建立推广市场经济体制

D. 是社会主义建设的正确探索

 

查看答案

“1849年(英国)国会废除了臭名昭著的航海条例,这一决议从1850年开始生效……1840-1860年间,英国继续削减关税,许多商品的关税甚至被取消。……1863-1866年间,通过与法国签订条约,大多数欧洲国家加入了自由贸易网络,即所谓的‘科布登———谢瓦利埃条约’网络。”材料反映了

A. 欧洲“一体化”进程加快

B. 自由主义思想被世界多数国家接受

C. 英国殖民霸主地位动摇

D.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基本形成

 

查看答案

1962年,戴高乐到法国中部视察期间,在利莫日发表讲话强调说,法国在履行其对北约义务的同时,不会让任何别的国家牵着鼻子走,它将在联盟内部实行自己的“意愿”、“行动”和“政策”;法国的目标是“建设我们的欧洲”,而不再是“两个大国”的欧洲。这表明法国

A. 宣称要与美苏决裂

B. 倡议建立欧洲联盟

C. 企图称霸欧洲大陆

D. 主张欧洲独立自主

 

查看答案

彼得伯克在《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与社会》中认为:“虽然世俗题材艺术品的数量和比例都有所增加,世俗绘画的比例从15世纪20年代的5%上升到16世纪20年代的约20%,但宗教题材的艺术品一直占绝对优势。”这说明,文艺复兴时期

A. 仍是以神为中心

B. 并不反对基督教,仍信仰宗教

C. 以神圣主义作为文艺的核心

D. 文艺复兴仍重视宗教苦修超过现世生活

 

查看答案

王夫之认为“治有治之理,乱有乱之理,存有存之理,亡有亡之理”;“郡县之制,垂二千年而弗能改矣,合占今上下皆安之,势之所趋,岂非理而能然哉?”这表明他

A. 强调郡县制存在有其必然性

B. 通过理学解释治乱兴衰

C. 意识到郡县制改革的迫切性

D. 利用盛衰论谴告统治者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