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十二铜表法》注重诉讼程序的"正义与不正义"之分,到查士尼时代的《法学总论》则...

<<十二铜表法》注重诉讼程序的"正义与不正义"之分,到查士尼时代的《法学总论》则把着眼点放在人的权利和财产关系等问题上。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 社会经济发展的结果    B. 平民的不断斗争

C. 统治者价值取向变化    D. 人文主义的影响

 

A 【解析】公元前449年制定的《十二铜表法》是罗马成文法的开端,当时正处于罗马共和国时期,贵族垄断着法律,平民因之不满,经过斗争,终于获得了保护自己权益的可能,所以当时注重诉讼程序的问题;到查士丁尼时代(公元6世纪),罗马已经发展到帝国时代,商品经济达到了一定的程度,财产纠纷因为经济发展而增多,人们因为经济的发展而更加注重自己的权利,所以当时的法律着眼点在人的权利和财产关系等问题上,故选A。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毛泽东曾说:“大革命失败以后,官逼民反,共产党被逼上梁山,那个时期我们不大讲孙中山,不把孙中山丢开自己就站不起来,如同五四时期打倒孔家店一样。”毛泽东的这段话反映了

A. 三民主义的内容存在局限性

B. 三民主义与中共的革命目标不符

C. 国共两党的革命领导权之争

D. 中共更加重视对革命道路的探索

 

查看答案

19世纪初,在中国每两白银可兑换铜钱100文。19世纪20年代,每两白银可兑换铜钱1200文。到道光19年(1839年)每两白银可兑换铜钱1600文。上述现象出现是因为

A. 实行闭关锁国,经济发展落后于世界

B. 农耕经济发达,对铜钱的需求量增大

C. 中国被迫开埠,棉纺织品大量输入

D. 鸦片大量走私,中国白银大量外流

 

查看答案

1906年,清末推行官制改革,两广总督岑春煊被罢免官职,直隶总督北洋大臣袁世凯辞去八项兼差,湖广总督张之洞被调至京师,实际上也是明升暗降。此次改革的背景主要是

A. 清廷内部权力斗争激烈    B. 官制改革顺应时代潮流

C. 清廷中央集权收到威胁    D. 政治近代化已成为共识

 

查看答案

历史上曹操的形象多变。西晋陈寿著《三国志》,称赞曹操“运筹演谋,鞭挞宇内,……抑可谓非常之人,超世之杰矣”。而南朝笔记小说《世说新语》对曹操父子则多有贬损,曹操假谲、毒杀曹彰等皆源于此。这说明

A. 正史比文学作品更接近历史真相

B. 人物形象随着时间推移而模糊

C. 儒学地位的变化混淆了评价标准

D. 记述者的立场影响了历史评价

 

查看答案

下表内容是不同史籍对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原因的记述,对此理解准确的是

A. 《史记》为当世史籍,可信度最高

B. 记述虽有差异,但都具有参考价值

C. 记述均属于第二手史料,不可采信

D. 综合多种史籍记述可确认真实原因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