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1906年,清末推行官制改革,两广总督岑春煊被罢免官职,直隶总督北洋大臣袁世凯辞...

1906年,清末推行官制改革,两广总督岑春煊被罢免官职,直隶总督北洋大臣袁世凯辞去八项兼差,湖广总督张之洞被调至京师,实际上也是明升暗降。此次改革的背景主要是

A. 清廷内部权力斗争激烈    B. 官制改革顺应时代潮流

C. 清廷中央集权收到威胁    D. 政治近代化已成为共识

 

C 【解析】材料涉及到清末地方官的“明升暗降”调整,主要是基于加强中央集权的考虑,故选C;罢免是正常的人事调整,没和权力斗争无关,排除A;材料没有体现官职是如何顺应时代潮流的,排除B;地主阶级的阶级局限性,不可能主动推动政治民主化,排除D。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历史上曹操的形象多变。西晋陈寿著《三国志》,称赞曹操“运筹演谋,鞭挞宇内,……抑可谓非常之人,超世之杰矣”。而南朝笔记小说《世说新语》对曹操父子则多有贬损,曹操假谲、毒杀曹彰等皆源于此。这说明

A. 正史比文学作品更接近历史真相

B. 人物形象随着时间推移而模糊

C. 儒学地位的变化混淆了评价标准

D. 记述者的立场影响了历史评价

 

查看答案

下表内容是不同史籍对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原因的记述,对此理解准确的是

A. 《史记》为当世史籍,可信度最高

B. 记述虽有差异,但都具有参考价值

C. 记述均属于第二手史料,不可采信

D. 综合多种史籍记述可确认真实原因

 

查看答案

在理论上,继承者首先是嫡长子,其次是嫡次子;如果没有嫡子,再考虑由庶子来继承。然而在实际运作中,一国之君或权臣之族可以根据其喜好,来挑选他们认为合适的庶子做继承人。这使得各王子及其各自的母亲诡计百出,以求恩宠。这一观点实质上

A. 否认了嫡长子继承制的合法性

B. 论证了商周时期宗法制的混乱

C. 反映了宗法制下对王权的争夺

D. 抨击了一夫多妻制产生的弊端

 

查看答案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屈原(约公元前340或339年~公元前278年),战国时期楚国诗人、政治家。出身贵族,少年时受过良好的教育,博闻强识,志向远大。早年受楚怀王信任,任左徒、三间大夫,兼管内政外交大事。屈原为实现振兴楚国的大业,对内积极辅佐怀王变法图强,对外坚决主张联齐抗秦,使楚国一度出现了国富兵强的局面,后因遭贵族排挤毁谤,被先后流放至汉北和沉湘流域。楚襄王当政后,更为昏庸,朝政日益腐败,屈原虽遭谗被疏,但他始终以祖国的兴亡、人民的疾苦为念,楚都郑(今湖北江陵)被秦攻破后,屈原自沉于泪罗江,以身殉国。

屈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奠基人,“楚辞”的创立者和代表作者,开辟了“香草美人”的传统,屈原将对理想的热烈追求融入了艺术的想象和神奇的意境之中。他将自己满腔愤激的情绪,发而为诗,形成了激楚的情调。写出了《离骚》《九歌》《九章》《天问》等著名诗篇,被誉为“中华诗祖”“辞赋之祖”。

(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屈原生活的时代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届原被誉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的原因。

 

查看答案

【历史上的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入宋,门阀势力虽然已经退出历史舞台,但武人势力依然不可小觑,宋太祖十分重视文治,将“重文抑武”作为国策,并形成为有宋一代的祖宗家法。为了重用文臣,必须通过科举取士,但唐代以来的科举制度,积弊甚深,达不到选拔人才和加强中央集权的目的,所以有必要对科举进行改革。北宋初期的科举改革主要有以下内容:一是严禁“公荐”,严禁知贡举与所取进士结成座主、门生关系。二是殿试成为定制,进士殿前唱名、皇帝亲赐及第之制。从此以后,进士及第直接成了“天子门生”。三是实行考官锁宿,分散并限制知贡举的权力。知贡举固定由礼部侍郎出任改为皇帝临时任命,称权知贡举。四是实行封弥、誊录制度。考生试卷密封,且专门命人依原文誊录,誊录卷交考官评判。五是扩大取士,从优任命进士合格者。

(1) 根据材料,分析北宋初期科举改革的背景。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北宋初期的科举改革对后世有哪些有益的借鉴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