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下表内容是不同史籍对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原因的记述,对此理解准确的是 A. 《史记...

下表内容是不同史籍对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原因的记述,对此理解准确的是

A. 《史记》为当世史籍,可信度最高

B. 记述虽有差异,但都具有参考价值

C. 记述均属于第二手史料,不可采信

D. 综合多种史籍记述可确认真实原因

 

B 【解析】《史记》虽为当世史籍,但不能说可信度最高,可信度最高的应是直接真实反应历史面貌的信息,如遗迹遗物等。故A项排除。《史记》、《前汉书》、《后汉书》都属于二手史料,虽然记述有差异,但有较高的史料价值,故C项错误,B项正确。D项说法错误 ,考古发掘的遗迹遗物和史籍的综合才可确认真实原因。故D项排除。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在理论上,继承者首先是嫡长子,其次是嫡次子;如果没有嫡子,再考虑由庶子来继承。然而在实际运作中,一国之君或权臣之族可以根据其喜好,来挑选他们认为合适的庶子做继承人。这使得各王子及其各自的母亲诡计百出,以求恩宠。这一观点实质上

A. 否认了嫡长子继承制的合法性

B. 论证了商周时期宗法制的混乱

C. 反映了宗法制下对王权的争夺

D. 抨击了一夫多妻制产生的弊端

 

查看答案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屈原(约公元前340或339年~公元前278年),战国时期楚国诗人、政治家。出身贵族,少年时受过良好的教育,博闻强识,志向远大。早年受楚怀王信任,任左徒、三间大夫,兼管内政外交大事。屈原为实现振兴楚国的大业,对内积极辅佐怀王变法图强,对外坚决主张联齐抗秦,使楚国一度出现了国富兵强的局面,后因遭贵族排挤毁谤,被先后流放至汉北和沉湘流域。楚襄王当政后,更为昏庸,朝政日益腐败,屈原虽遭谗被疏,但他始终以祖国的兴亡、人民的疾苦为念,楚都郑(今湖北江陵)被秦攻破后,屈原自沉于泪罗江,以身殉国。

屈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奠基人,“楚辞”的创立者和代表作者,开辟了“香草美人”的传统,屈原将对理想的热烈追求融入了艺术的想象和神奇的意境之中。他将自己满腔愤激的情绪,发而为诗,形成了激楚的情调。写出了《离骚》《九歌》《九章》《天问》等著名诗篇,被誉为“中华诗祖”“辞赋之祖”。

(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屈原生活的时代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届原被誉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的原因。

 

查看答案

【历史上的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入宋,门阀势力虽然已经退出历史舞台,但武人势力依然不可小觑,宋太祖十分重视文治,将“重文抑武”作为国策,并形成为有宋一代的祖宗家法。为了重用文臣,必须通过科举取士,但唐代以来的科举制度,积弊甚深,达不到选拔人才和加强中央集权的目的,所以有必要对科举进行改革。北宋初期的科举改革主要有以下内容:一是严禁“公荐”,严禁知贡举与所取进士结成座主、门生关系。二是殿试成为定制,进士殿前唱名、皇帝亲赐及第之制。从此以后,进士及第直接成了“天子门生”。三是实行考官锁宿,分散并限制知贡举的权力。知贡举固定由礼部侍郎出任改为皇帝临时任命,称权知贡举。四是实行封弥、誊录制度。考生试卷密封,且专门命人依原文誊录,誊录卷交考官评判。五是扩大取士,从优任命进士合格者。

(1) 根据材料,分析北宋初期科举改革的背景。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北宋初期的科举改革对后世有哪些有益的借鉴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秦王朝的灭亡既有必然性,也有其偶然性。

秦王朝建立后不仅不思休养生息,反而修阿房宫、筑骊山陵墓、建长城、伐南越、戍五岭、徭役、兵役极度的繁苛,再加上它又专任法家,以严刑峻法治天下,从而其兴也暴,其亡也暴。但是这一历史的必然性,却并不是自行实现的,而是经由秦末农民战争才得以完成。正像贾谊概括的那样“一夫作难而七庙堕”。这一作用显然带有许多的偶然性,如“遇雨失期”,九百戍卒中有个陈胜存在,乃至戍守渔阳的遥远,大泽乡的地理位置、气候等,但是,恰恰是这一事件完成了秦朝灭亡的历史必然,而秦朝灭亡的“必然”也就是以这些“偶然”的具体形式而得以实现。

——摘编自王晓菊《何谓历史学》

根据材料表述,概括历史必然性与历史偶然性的关系,并请结合中国近代史史实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只实准确,逻辑合理)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周王朝就有了“君权神授”及“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的理论。依照这个理论,中国古代君王建立起以宗法制度为纽带的分封制度……从西汉至清代的各朝帝王,都没有摒弃分封诸候、屏护中央、面南为天下共主的传统观念。由于汉民族长期保持很高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于是不断增强了自我优越、惟我独尊意识,并产生了华夷观念,把周边民族或国家都视为落后的蛮夷。对待周边蛮夷国家,中国除要用强大实力使之“畏威”之外,更应以“德惠”使四夷倾心内服。《礼记·中庸》主张对诸侯和更远方的国家采用“怀柔”政策包括“厚往而薄来”的恩惠大度方针。按照儒家学说,中国君主与其它各国君主的关系,只能是天子与诸侯的君臣关系,外国来使均为朝贡者,故没有形成平等国家间的外交理念和外交礼仪。因此,古代中国统治者认为自已不需要外交,无需常设的外交机构,只是由礼部和理藩院分别办理海道和陆路往来的各国事务。

——摘编自《中国外交从宗藩体制向近代体制的转型》

材料二  荷兰政治思想家雨果。格劳秀斯(1583-1645) 认为,国家间的交往不应以强力作为基础,而应以各国都接受的国际法为基础,国际法的准则应该是正义和公理。1625年,格劳秀斯发表《战争与和平法》成为当时国际关系的重要法律依据,逐步为各国统治者所接受。……1648年,威斯特伐利亚和会的召开和《威斯特伐利亚和约》签订,开创了以国际会议形式结束国际争端和国际战争的先例。在欧洲确立了常驻代表机关制度。……造就了一个“具有固定领土、中央行政组织和合法使用垄断武力的主权国家”构成的国际体系。……18世纪,西方各国都建立起单独的外交机构。1708年,英国通过了《外交优惠法案》,提出了外交官执行公务时不得加以阻碍的条文。1815年维也纳会议正式通过了《关于外交人员等级的章程》,规定了大使、公使、代办三级外交代表制度。

——摘编自《西方近代外交体制形成》

材料三  中国外交,经历了从传统的“华夷秩序”体系向近代西方“条约体系”逐步转型的过程,。这一过程可大致分为四个阶段:晚清“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的设立,是对处理日益增多的“洋务”的一种被动应对,也是对建立近代外交体制的初步探索;清末“外务部”的产生,既顺应了西方列强瓜分中国的需要。又为清王朝维持国家主权与独立形态提供了重要工具;民国北京政府外交部的成立,从形式上改变了国家外交机构,满足了中国外交近代化的形式需求你……抗日战争爆发后,特别是1941年太平洋战争的爆发,为中国最终废除不平等条约、平等参与国际事务,提供了历史机遇。中国政府积极推行“抗日外交”,全面调整外交机构,优化结构布局,……把外交作为国家战略的头等大事,积极参与国际“首脑外交”。

请回答:

(1)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我国古代外交体制和欧洲近代外交体制各有什么特点。

(2) 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并评价近代中国外交体制发生的主要变化。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