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恩格斯说:“马克思的历史理论是任何坚定不移和始终一贯的革命策略的基本条件;为了找...

恩格斯说:“马克思的历史理论是任何坚定不移和始终一贯的革命策略的基本条件;为了找到这种策略,需要的只是把这一理论应用于本国的经济条件和政治条件。”这段材料主要说明(  )

A. 恩格斯认为马克思主义是永恒不变的真理

B. 恩格斯承认马克思主义是解决一切问题的钥匙

C. 恩格斯认为革命斗争不能违背马克思主义

D. 恩格斯认为革命斗争要坚持从本国的实际出发

 

D 【解析】材料中“这一理论应用于本国的经济条件和政治条件”说明革命斗争要从实际出发,从本国的国情出发,故D项正确;A项中永恒不变的真理不符合材料主旨;B项中“解决一切问题的钥匙”说法绝对;C项中说法较为教条。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林概,幼(年)警悟,举进士,以秘书省校书郎知长兴县(县令)。岁大饥,富人闭籴以邀(期望高)价,(林)概出奉粟庭下,诱士豪输数千石以饲饥者。

知连州。康定初(年),上(奏折)封事曰:“古者民为兵,而今兵食民。古马寓于民,而今不习马。此兵与马之大患也。请附唐府兵之法,四敛(抽签)一民,部(组织)以为军,闲(时)耕田里,(战时)被甲皆兵。”又请(防)备蛮(族),籍土民为兵,(设)栅要冲(军事要地),购徭(瑶族)人使守御。徙淮安军。

程琳尝(曾经)禁蜀人不得自为渠堰,(林)概奏罢之。又言蜀饥,愿罢(废止)川峡漕(通过川江向中央输送的税粮),发常平粟贷民租,募富人轻粟价,除商旅之禁,使通货相资。

——《宋史·列传第一百九十一(儒林二)》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林概的施政措施。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林概的施政措施。

 

查看答案

【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

在对华政策上,罗斯福认为,时代的发展要求美国应该重新定位它的对华关系。就像他对副国务卿韦尔斯所说的:“殖民帝国的时代早已过去了,为了自身的安全,西方世界必须抛弃亚洲人是劣等民族的看法。平等地对待中国是防止未来东西方之间产生根本对立的最好办法。”1943年,罗斯福不仅签署了《中美新约》,而且敦促国会废除歧视中国的“排华法案”。此外,他还在开罗会议、德黑兰会议和雅尔塔会议上多次要求丘吉尔将香港归还给中国,因为“那里的居民90%以上是中国人,加之又十分靠近广州”。

——赵志辉《富兰克林·罗斯福的中国观》

(1)根据材料,概括罗斯福的对华新政策。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罗斯福采取对华新政策的原因。

 

查看答案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近代中国成立了国语统一筹备委员会,委员会提出搜求固有而较适用的简体字并编为简体字谱的建议,得到教育部的同意后,立即组成一个工作组,在钱玄同的领导下具体编写《简体字谱》。钱玄同主持编写的《简体字语》草稿共收录简体字2400余个,提交教育部  审核。教育部遂约集黎锦熙、汪恰、赵元任、潘尊行、张炯、钟灵秀、吴研因、顾良杰等在部开会,对《简体字谱》逐字进行了审查,从中选出了2340余字,并认为其中1200余字员适当且便于铸铜模。后经教育部部长、次长及部中其他有关系各司处详细复核,将可采者逐字圈出,移交社会教育司详加研究,经司详细审查,并函征钱玄同、黎锦熙、汪怡等意见后,重新整理,呈请签定,形成了共收324个简体字的《第一批简体宇表》。

——整理自高更生《现行汉字规范问题》

(1)根据材料,概括近代汉字改革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近代汉字改革的意义。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908年《大清钦定宪法大纲》

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

君上(皇帝)调遗全国军队,凡一切军事,皆非议院所得干预。国交之事,由君上亲裁,不付议院议决。凡法律虽经议院议决,而未奉诏命批准颁布者,不能见诸施行。君上有发命令及使发命令之权。唯已定之法律,非交议院协赞奏经钦定时,不以命令更改废止。内阁总理大臣由国会公选,其他国务大臣,由总理推举,皇帝任命。皇族不得为总理及其他国务大臣

联邦的主席职位属于普鲁士国王,皇帝在国际关系上为帝国的代表。皇帝以帝国名义宣战,必须取得联邦议会的同意,除非联邦的领土或其海岸已遭受攻击。帝国立法权由联邦议会和帝国议会行使之。帝国法律应取得两个议会必要的和充分的多数的同意。皇帝委派官吏,命令他们宣誓效忠帝国,并在必要情况下,命令他们退职

1910年,清政府在舆论压力下公布第一届内阁成员名单,其中满洲贵族九人,汉族官僚仅四人,而满洲贵族中皇族又占七人

1871年,德意志皇帝任命俾斯麦为首相,并根据俾斯麦的提议,由议会通过,皇帝颁布了内阁成员名单,无一名皇族

 

 

上表是晚清宪法大纲和近代德国宪法内容与实施对比简表。从表中提取相互关联的中外历史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写明论题,中外关联,史论结合。)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夏禹,在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提出禁酒。”直到明清时期,各朝代都有禁酒令。秦律规定:“百姓居田舍者,毋取醢(沽)酉(酒),田墙夫、部佐谨禁御之,有不从令者有罪。”北魏文成帝更严厉规定:“酿、沽、饮皆斩之。”历代统治者为了禁酒,“捕之”“杀之”,甚至“有罪”“斩之”,加上佛教是中国人信仰的主要宗教,佛教也是反对饮酒的,无论在家、出家,戒律上都一律禁止饮酒。

——摘编自周佳鑫《浅谈中西方酒文化的差异性对比》

材料二

在19世纪初,英国社会中的酗酒现象愈演愈烈,已成为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并衍生出其他许多社会问题。当时运动的著名领导者牧师约翰·埃德加说道:“当英国社会中的其他协会专注于将天堂之光广布于整个国度之时,禁酒协会则投入到焚毁一种恶习的事业中。”早期的禁酒改革者和禁酒组织将运动的目标设定为减少酗酒现象的发生,而非禁绝酒水,原因在于当时的禁酒改革者不认为酒水本身是不好的,也不认为饮酒是错误的;他们常常随意地饮用葡萄酒和发酵饮料,谴责的只是过度饮用蒸馏酒的行为。

——摘编自邱振裕《论1829~1953年英国的禁酒运动》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古代禁酒的基本措施并分析原因。

(2)与材料一相比,指出材料二中19世纪初英国禁酒运动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当时禁酒的影响。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