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唐太宗说“往昔初平京师,宫中美女珍玩,无院不满。炀帝意犹...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唐太宗说“往昔初平京师,宫中美女珍玩,无院不满。炀帝意犹不足,征求无已,兼征讨东西,穷兵黩武,百姓不堪,遂致灭亡,此皆朕目所见。帮夙夜孜孜,惟欲清静,使天下无事。”

——《贞观政要》

材料二“唐太宗常用这样的比喻:“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为人主,可不畏惧!”

——《贞观政要》

材料三:唐太宗说:“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贞观政要》

材料四:明代思想家李贽评论说:“史言魏征善谏,愚以为幸遇太宗耳。不然,使遇好谀之主,未必不转谏为谀也

——《史纲评要》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说明隋朝灭亡与“贞观之治”的关系。

(2)材料二表明唐太宗意识到什么实质问题?他说这番话的意图何在?

(3)根据材料三指出当时唐太宗的指导思想和政策。

(4)材料四李贽的评论说明了什么实质问题?你的依据是什么?

 

(1)因果关系。“贞观之治”是在吸取隋亡教训后出现的。 (2)看到了人民群众的力量。意图是要注意调整统治政策,以缓和阶级矛盾。 (3)注意总结历史经验。重视用人和纳谏。 (4)封建君主专制。因为大臣的谏或谈必须以君主好恶为转移,君主的意志决定一切。 【解析】(1)本题根据材料一“炀帝意犹不足,征求无已,兼征讨东西,穷兵黩武,百姓不堪,遂致灭亡”,并结合所学知识即可从因果关系的角度说明隋朝灭亡与“贞观之治”的关系。 (2)本题据材料二“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并结合所学知识即可从人民群众的力量的角度回答这表明唐太宗意识到什么实质问题。再从调整统治政策,以缓和阶级矛盾的方面回答他说这番话的意图何在。 (3)本题根据材料三“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并结合所学知识即可从总结历史经验、重视用人和纳谏等方面指出当时唐太宗的指导思想和政策。 (4)本题据材料四“使遇好谀之主,未必不转谏为谀也”并结合所学知识即可从封建君主专制的角度回答李贽的评论说明了什么实质问题。再从君主的意志决定一切的角度回答依据是什么。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贞观四年,(唐太宗)诏发卒修洛阳之乾元殿(按:隋炀帝营建的宫殿,毁于战火)。……张玄素上书谏曰:“……臣闻阿房成,秦人散;……乾元毕工,隋人解体。且以陛下今时功力,何如隋日?承凋残之后,役疮痍之人,费亿万之功,袭百王之弊。以此言之,恐甚于炀帝远矣。”

——《贞观政要》

材料二:上(唐太宗)谓玄素曰:“卿谓我不如炀帝,何如桀、纣?”对曰“若此役不息,亦同归于乱耳!”上叹曰:“吾思之不熟,乃至于是!”顾谓房玄龄曰:“……今玄素所言诚有理,宣即为之罢役。”

——《资治通鉴》

材料三:(贞观)十一年,(马)周又上疏曰:“……今百姓承平丧乱之后,比于隋时才十分之一,而供官徭役,道路相继,兄去弟还,首尾不绝,远者往来五六千里,春秋冬夏,略无休时。”

——《旧唐书·马周传》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和材料二在罢修乾元殿问题上,唐太宗和张玄素取得的共识是什么唐太宗罢修乾元殿的根本目的是什么?

(2)基于上述目的,唐太宗采取了哪些重大措施?促成了怎样的局面?

(3)材料三与材料二相比,唐太宗的统治发生了什么变化?

(4)综合这三条材料,对唐太宗的统治应如何认识?

 

查看答案

唐贞观九年,唐太宗说:“夫治国犹如栽树,本根不摇,则枝叶茂荣。君能清静,百姓何得不安乐乎?”这反映了唐太宗

A. 民贵君轻的思想    B. 农业为本的思想

C. 君治为本的思想    D. 心存百姓的思想

 

查看答案

唐太宗善于用人和纳谏,其根本目的是

A. 当一代贤明君主

B. 减少决策失误

C. 笼络人才

D. 维护封建统治

 

查看答案

史载:唐太宗时曾有大臣奏请修长城,太宗一笑这,曰:“安事苦民。”对这一史实理解正确的是

①唐太宗缺乏应有的文物保护意识

②唐初远边患,长城已无防御作用

③唐太宗重视发展经济,不愿浪费人力、物力

④唐太宗采取开明的民族政策,使边境少数民族归附唐中央

A.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①④

 

查看答案

唐太宗时期十部宫廷音乐中出自天山以南的有三部当时控制这一地区的少数民族是    

A.东突厥  B.西突厥  C.吐蕃  D.回纥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