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养廉银制度始于清雍...

【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养廉银制度始于清雍正二年(1724年),当年雍正帝正式降旨实行“火耗归公”,又称“耗羡归公”(注:火耗,即银两在兑换、熔铸、保存、运解中有一定损耗,故征税时要增加损耗,这种附加称为“火耗”或“耗羡”)。规定“每两加耗五分”,耗羡归公后,作为政府正常税收,统一征课,存留藩库,从中提取养廉银,发给官吏作为生活补贴和办公费用,且其数量大大超过正俸。支发各官的养廉银,有一定的标准,养廉银远远高出正俸标准,越是高品级的官员,养廉银越是优厚。督抚大吏每年一二万两,知县一二千两。…从而达到“不使累及间”“上不误公,下不累民”的目的。

摘编自董庆伟《清朝雍正时期廉政措施研究》

材料二新加坡政府为了保障高薪养廉政策的有效性,采取了如下的措施:提高公务员的工资;确保公务员晋升较快;重视公务员的进修、培训;享有定期休假,退休后享受养老金;提高福利待遇。新加坡的廉政指数历年来都排在了世界前列,是世界著名的廉政政府之一。

……1960年新加坡颁布了全国第一部《防止贪污法》,之后陆续制定了《没收贪污所得利益》《公务员惩戒规则》《公务员守则和纪律条例》和《公务员指导手册》等法律,对公务员的行为规范作出了明确的规定,具有严密、详细、具体、全面的特点,有相当强的可操作性。

新加坡的高薪养廉配备有齐全的廉政教育,在全国范围内形成一种廉洁的氛围。新加坡廉政教育,从思想上抵制、社绝腐败的念头。新加坡对公务员的监督还有健全的廉政监督网络,包括反贪污调查局的监督、公共服务委员会的监督以及审计署的监督。除此之外,还有公民对公务员的监督、媒体的监督等监督方式并存,使贪污行为很容易被查处,并且还要为此付出相当大的代价,腐败的成本远大于收益。

(1)依据材料一,概括雍正时期养廉银制度的主要特征。

(2)依据材料一、二,分析新加坡较之我国雍正时期在廉政政策的主要进步,并谈谈你对高薪养廉政策的认识。

 

(1)主要特征:作为政府的正常税收,统一征课;数量大大超过正俸;按官职高低、事物繁简等来决定;相对减轻人民负担,增加国家财政收入。 (2)主要进步:政府官员的待遇更高,措施更完善;政府加强立法规范,“高薪”制度与“严惩”措施相结合;政府官员实行严格的廉政教育培训,从思想上防止腐败;政府建立多层面的健全的廉政监督网络。 认识:高薪养廉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反腐;加强民主法治建设则从根本上建立了反腐的有效机制;严格官员选拔与加强操守教育也是反腐养廉的重要保障。 【解析】试题分析:(1)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由“廉银制度始于清雍正二年(1724年),当年雍正帝正式降旨实行“火耗归公”,又称“耗羡归公”。(注:火耗,即银两在兑换、熔铸、保存、运解中有一定损耗,故征税时要增加损耗,这种附加称为“火耗”或“耗羡”。)规定“每两加耗五分”,耗羡归公后,作为政府正常税收,统一征课,”可以概括出“耗羡归公”作为政府的正常税收,统一征课;由“而且其数量大大超过正俸。”概括出“养廉银” 数量大大超过正俸;由“支发各官的养廉银,有一定的标准,养廉银远远高出正俸标准,越是高品级的官员,养廉银越是优厚。督抚大吏每年一二万两,知县一二千两。”可以分析出“养廉银”是按官职高低、事务繁简等来决定;由“从而达到“不使累及民间”,“上不误公,下不累民”的目的”可以概括出“养廉银”制度相对减轻人民负担,增加国 家财政收入。 (2)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由“提高公务员的工资;确保公务员的晋升较快;重视公务员的进修、培训;享有定期休假,退休后享受养老金;提高福利待遇。”可以概括出政府官员的待遇措施更高更完善;由“1960年新加坡颁布了全国第一部《防止贪污法》,之后陆续制定了《没收贪污所得法》《公务员惩戒条例》《公务员守则和纪律条例》和《公务员指导守则》等法律,对公务员的行为规范作出了明确的规定,具有严密、详细、具体、全面的特点,有相当强的可操作性。”可以概括出“高薪”制度与“严惩”措施相结合;由“新加坡的“高薪养廉’’配备有齐全的廉政教育,在全国范围内形成一种廉洁的氛围。新加坡廉政教育,从思想上抵制、杜绝腐败的念头。”可以概括出政府官员实行严格的廉政教育培训,从思想上防止腐败;由“新加坡对于公务员的监督还有健全的廉政监督网络,包括反贪污调查局的监督、公共服务委员会的监督以及审计署的监督。除此之外,还有公民对于公务员的监督,媒体的监督等监督方式并存,使贪污行为很容易被查处,而且还要为此付出相当大的代价,腐败的成本远大于收益。”可概括出政府建立多层面健全的廉政监督网络。第二问可以结合材料从有利于反腐和民主法制建设及严格选拔官员这个角度进行阐述即可。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家训是我国民族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材料,完成要求。

材料:中国古代家训节选

三国·诸葛亮《诫子书》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唐·刘禹锡《名子说》

夫忠孝之于人,如食与衣,不可斯须离也,岂候余易哉。

宋·刘清之《戒子通录》

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饮食衣服,若思得之艰难,不敢轻易费用。

宋·包拯《包拯集》

后世子孙仕官有犯赃滥者,不得放归本家;亡噎之后,不得葬于大茔之中。

清·张英《恒产琐言》

人家富贵两字,暂时之荣宠耳。所恃以长子孙者,毕竟是耕读两字。

据材料概述中国古代的家训思想,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影响中国古代家训思想形成的主要因素。(不得照搬照抄原文)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我国历代思想家和政治家都比较重视人口蕃衍问题。春秋时期,孔子在《礼记》中指出“地有余而民不足,君子耻之”。唐代的刘晏则说:“人口滋多,则赋税自广,故其理财,以爱民为先”。明代的丘浚则指出:“天下盛衰在庶民,庶民多则国势盛,庶民寡则国势衰……民生既蕃,户口必增,则国家之根本以固,元气以壮,天下治而君位安矣。”

古人也看到了人口蕃衍过多之弊端。早在战国时期,韩非就指出,“古者…人民少而财有余,故民不争”,而“今…人民众而货财寡,事力劳而供养薄,故民争,虽倍赏罚而不免于乱。”处于北宋盛世的大文豪苏东坡说:“生之者寡而食之者众,是以公私枵然(空虚的状况)而百弊并生。”至乾隆55年全国人口增至3.1亿人,乾隆帝十分担忧地说:“承平日久,生齿日繁,盖藏自不能如前充裕,且庐舍所占土地亦不啻倍蓰(数倍)。生之者寡,食之者众,朕甚忧之”。

﹣﹣据吴江生《中国20世纪以前人口资源环境思想探要》

材料二  据统计,1500年,英国人口为300万人,1700年为500万人,1800年为850万人,1850年为1675万人。人口迅速增长造成了大量的“过剩人口”,出现了大批失业者和贫民。19世纪初年在约克郡就有1/3的工人失业。随着失业和贫困而来的是,在英国出现了大量的赤贫者和半赤贫者,在1834年以前,其半赤贫者便有340万。

﹣﹣舒小昀《英国工业革命时期的人口问题和人口理论》

(1)据材料一,说明古代中国思想家和政治家重视人口增长又对人口增长表示担忧的原因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说明工业革命导致英国人口迅速增加的原因及其所引发的社会问题

(3)据上述材料,说明应如何处理人口增长与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

 

查看答案

梁启超在《中国历史研究法》中写道:“夫成绩者,今所现之果也,然必有昔之成绩以为因:而今之成绩又自为因,以孕产将来之果;因果相续,如环无端,必寻出因果关系,然后活动之继续性可得而悬解也。”下列没有因果关系的历史现象是

A. 铁犁牛耕一-推行均田制

B. 袁世凯掀起“尊孔复古”一新文化运动兴起

C. 工业革命发展—妇女角色转

D. 行省制度一加强中央集权

 

查看答案

为了挽救民族危亡,实现富国强兵,先进的中国人不断地探索着,经历了从“向西方学习”到“走自己的路”。以下对题干“从‘向西方学习到“走自己的路’”的认识和理解,解读明显有误的是

A. 其进程证明了西方文明的不适应性,中国得“走自己的路”

B. 向西方学习是资本主义文明冲击落后封建统治的结果

C. 其进程体现了近代中国仁人志士们的与时俱进

D. “向西方学习”是一个不断借鉴他国文明,自成一体之过程

 

查看答案

18一19世纪,欧美的浪漫主义作家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写下了大批反映和描写“自然”的诗歌和其他文艺作品。如“地球是人类的母亲”“动物都是人类的朋友……‘自然发怒’”等,这些作品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追求。这一追求是基于

A. 对自然风光的热爱

B. 对工业文明的担忧

C. 对政治现状的不满

D. 对理想社会的追求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