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有学者指出,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所津津乐道的“先王之道”,根本无力解决当时诸侯争霸兼...

有学者指出,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所津津乐道的“先王之道”,根本无力解决当时诸侯争霸兼并战争连绵不断的现实问题,其“三代”说教被普遍认为“迂阔而不懂世事”。该学者在此强调的是,先秦儒学

A. 不合时宜

B. 礼法并用

C. 厚古薄今

D. 源远流长

 

A 【解析】从“根本无力解决当时诸侯争霸兼并战争连绵不断的现实问题”可以看出先秦儒学在先秦时期对于解决当时的战争问题并没有明显的效果,故本题选择A选项。B选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出“法”的特点;C选项错误,厚古薄今是指重视古代的,轻视现在的,这不符合先秦儒学的特点;D选项错误,材料主要论述的是对当时时代的影响,而不是它的源流。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宋代实现了社会经济的跃进,都市的发达,知识的普及,与欧洲文艺复兴现象比较,应该理解为并行和等值的发展,因而宋代是十足的“东方的文艺复兴时代”。

──(日本)宫崎市定《东洋近代史》

材料二  该时期内(宋朝)制度和文化也有了重大发展。这一发展的背后是中国经济尤其是商业的飞跃,我们不妨称之为中国的“商业革命”。……外贸的发展也反映了当时商业的繁荣,而且它也是推动当时商业革命的主要力量。……唐初人们尚轻视商业并试图限制其发展,但到了晚唐和宋朝时这种束缚就被打破了。……中国首次出现了聚集了大量人口的商业大都市。与以前不同的是这些都市是商业中心而非政治中心。 

──费正清(美国)《中国:传统与变迁》

材料三  北方的强敌(契丹)一时既无法驱除,而建都开封,尤使宋室处一极不利的形势下……其对西北,亦复鞭长莫及,难于驾驭……宋代对外既如此不振,而内部又终年闹穷。而且愈闹愈凶,几于穷得不可支持……宋代对外之积弱不振、宋室内部之积贫难疗。

──摘自钱穆《国史大纲》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作者关于宋代的观点。

(2)材料二与材料一对宋代的认识有何一致性?结合所学知识,请你为材料一的观点提供一份较为充分的史实依据。

(3)根据材料三,指出作者是如何评价宋代的?在评价宋代的问题上,材料一和材料三的观点为什么截然不同?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桀纣之失天下,失其民也;失其民,失其心也。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也。……三代之得天下也以仁,其失天下也以不仁。国之所以废兴存亡者亦然。天子不仁,不保四海;……今恶死亡而乐不仁,是犹恶醉而强酒。

——《孟子》

材料二 且天之生民非为王也,而天立王,以为民也。故其德足以安乐民者,天予之;其恶足以贼害民者,天夺之。

——董仲舒《春秋繁露》

材料三 天下之务莫大于恤民,而恤民之本,在人君正心术以立纪纲。盖天下之纪纲不能以自立,必人主之心术公平正大,无偏党反侧之私,然后有所系而立。

——《宋史·朱熹传》

材料四 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向使无君,人各得自私也,人各得自利也。呜呼!岂设君之道固如是乎? 古者天下之人爱戴其君,比之如父,拟之如天,诚不为过也。今也天下之人怨恶其君,视之如寇雠,名之为独夫,固其所也。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

请回答:

(1)材料一认为君主治理天下的关键因素是什么?为此,孟子提出了怎样的主张?

(2)材料二体现了董仲舒的什么思想?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董仲舒提出这一思想的目的。

(3)材料三中朱熹认为治国的关键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其立纪纲的主要途径。

(4)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黄宗羲思想的历史价值。

(5)综合上述材料,中国古代的儒学家们对君权有何共同认识?

 

查看答案

鲁迅在评论一部小说时说道:因为不反对天子,所以大军一到,便受招安,替国家打别的强盗——替天行道的强盗去了。终于是奴才。下列对这部小说产生的时代背景描述正确的是

A.洪秀全掀起天平天国运动

B.火药开始在军事上的广泛应用

C.商业活动开始突破时空限制

D.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市民阶层扩大

 

查看答案

明代王骥德《曲律·杂论》载:“元人诸剧,为曲皆佳,而白则猥鄙俚亵,不似文人口吻。盖由当时皆教坊乐工先撰成间架说白,却命供奉词臣作曲,谓之‘填词’。”对材料认识最准确的是

A. 文学发展呈现世俗化趋势

B. 文人素养影响文学创作

C. 元曲发展渐显衰落态势

D. 都市繁荣促进文学发展

 

查看答案

闽浙总督伍拉纳之子伍子舒在《随园诗话》上的批语说:适至(乾隆)五十五年,举行万寿,浙江盐务承办皇会,先大人(伍拉纳)命带三庆班入京,自此继来者又有四喜、启秀、霓翠、和春、春台等班。这则材料

A. 是徽班进京的最早记载

B. 说明朝野对越剧的喜爱

C. 体现传统剧种种类繁多

D. 是京剧的形成佐证之一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