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历史学家马克认为,中西文明的双向交流使文明前进的步伐大大加快,但文明的交流并不是...

历史学家马克认为,中西文明的双向交流使文明前进的步伐大大加快,但文明的交流并不是一帆风顺的。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启蒙运动者认为惟有向非基督教世界的东方求助借鉴,吸取合乎理性法则的思想材料。儒家学说以“道”这一理性为基本原则,成为法国哲学家倡导理性主义的基本来源。中国历史上传统的仁君统治,更是启蒙思想家反对欧洲王权扩张所追求的社会楷模。伏尔泰认为人类文明、科技的发展史都是从中国肇始,而且长期遥遥领先。伏尔泰等启蒙思想家通过对中国思想和政治的赞美,表示了反对神权统治下的欧洲君主政治的残暴统治,而把一个具有崇高理性、合于道德的政治制度作为理想目标。

——摘编自沈福伟《中西文化交流史》

材料二革命与改良两派都取法于西方,向西方学习。卢梭、孟德斯鸠等英雄形象,成为两派人汲取思想和战斗激情的共同来源。自维新运动起,第一批具有近代意义的知识分子怀忧国忧时之思,为中国寻找出路,成为最自觉的承担时代使命的社会力量。而后革命派以一往直前之气推翻了清王朝,产生了中华民国。如果说18世纪欧洲的启蒙运动使人从神权的桎梏下解放出来,那么“五四”新文化运动则使中国人从孔子儒家为轴心的传统文化的束缚下挣脱出来,但倡导新文化的人们在重新审视旧传统时也往往是批判的激情多于批判的理性。

——摘编自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启蒙思想家为什么会推崇古代中华文明?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二中“革命与改良两派”所汲取的伏尔泰和孟德斯鸠的主要政治学说。

(2)根据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论证马克的中西文明的双向交流使文明前进的步伐大大加快,但文明的交流并不是一帆风顺的观点。

 

(1)原因:儒家思想的理性精神有利于反对神权统治;传统仁君政治可用来开展反对欧洲君主专制.学说:君主立宪制;“三权分立”学说. (2)观点1:文明的交流推动中西文明的进步.论据:推动欧洲的发展:推动欧洲启蒙运动的开展;开展资产阶级革命,推翻专制王朝.推动近代中国的进步:维新运动促使近代意义的知识分子救亡图存;新文化运动动冲击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辛亥革命建立中华民国,推动政治民主化进程.观点2:文明的交流并不是一帆风顺的.论据:启蒙思想家过度美化儒家文明.新文化运动过于批判旧传统.高二历史试题 【解析】(1)第一小问原因,根据材料一,由“儒家学说以‘道’这一理性为基本原则,…理性主义的基本来源”“反对神权统治下…”可得出儒家思想的理性精神有利于反对神权统治,由“中国历史上传统的仁君统治,更是启蒙思想家反对欧洲王权扩张所追求的社会楷模”可以得出传统仁君政治可用来开展反对欧洲君主专制;第二小问学说,根据材料二“革命与改良两派都取法于西方,向西方学习”并结合所学,资产阶级维新派主张汲取伏尔泰和孟德斯鸠君主立宪的政治学说,资产阶级革命派如孙中山主张汲取孟德斯鸠“三权分立”学说。 (2)首先根据题干概括马克有两个观点:一、文明的交流推动中西文明的进步。推动欧洲文明发展的论据有:根据材料一“通过对中国…的赞美,表示了反对…欧洲君主政治的残暴统治,而把一个具有崇高理性…的政治制度作为理想目标”并结合所学,可以得出启蒙思想家利用儒家思想推动欧洲启蒙运动的开展,开展资产阶级革命,推翻专制王朝,推动近代中国的进步的论据有:根据材料二“自维新运动起,…怀忧国忧时之思,为中国寻找出路”可以得出维新运动促使近代意义的知识分子救亡图存,“革命派以一往直前之气推翻了清王朝,产生了中华民国”可以得出辛亥革命建立中华民国,推动政治民主化进程,“那么‘五四’新文化运动则使中国人从孔子儒家为轴心的传统文化的束缚下挣脱出来”可以得出新文化运动动冲击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 观点之二:文明的交流并不是一帆风顺的。 论据:根据材料一“伏尔泰认为人类文明、科技的发展史都是从中国肇始,而且长期遥遥领先”可得出启蒙思想家过度美化儒家文明,没有看到儒家思想维护封建专制的本质,对社会发展有阻碍的作用,根据材料二“倡导新文化的人们在重新审视旧传统时也往往是批判的激情多于批判的理性”可得出新文化运动过于批判旧传统。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它因时而变,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樊迟问仁,子曰:“爱人。”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曰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论语》

材料二《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汉书•董仲舒传》

材料三朱熹生活的南宋时代,整个社会统治阶级鲜廉寡耻,生活奢侈无度。在这种时代背景下,朱熹提出了“存天理,灭人欲”之说。天理是公道与良知。朱熹说:“须知天理只是仁、义、礼、智之总名,仁、义、礼、智便是天理之件数。”朱熹区分了“欲”和“人欲”。欲是正常的,饥而欲食,渴而欲饮,这是正常的欲。朱熹要灭的是“人欲”,又叫“物欲”。……朱熹认为当时国之大患根在君王心术已受蒙蔽。应当根据《大学》之教,以正心诚意作为治国平天下的根本。针对当时朝野上下普遍信奉佛教禅宗思想,他提出了“格物致知”之旨,即要求人要“推究事物的原理,以获得知识。”

——洪映萱《另一种声音——对朱熹“存天理、灭人欲”等理学观念的反思》

材料四古者以天下为主,君为客,凡君之所必而经营者,为天下也。今也以君为主,天下为客,凡天下之无地而得安宁者,为君也……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

(明末清初)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夫工固圣王之所欲来,商又使其愿出于途者,盖皆本也。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孔子的核心思想。

(2)据材料二概括董仲舒的思想主张,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它对儒学的地位有何影响?为此,汉武帝在教育上采取了什么措施?

(3)据材料三指出朱熹的政治主张是什么?他又提出怎样的认识论?

(4)据材料四概括黄宗羲的主要观点。分析其思想产生的经济因素。

 

查看答案

“欲求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当若繁为攻伐,此实天下之巨害也。”这一观点出自先秦

A. 儒家    B. 法家    C. 墨家    D. 道家

 

查看答案

雨果在《纪念伏尔泰逝世一百周年的演说》中说:“……他在一百年前与世长辞但他曾造福人类因而永垂不朽让我们向他请教吧。让我们也向其他伟大的思想家请教向卢梭、狄德罗和孟德斯鸠请教他们是光荣的伏尔泰的辅翼者。让我们与这些伟大的声音共鸣。”“我们”向这些伟大的思想家“请教”是为了(  )

A反对以神为中心的世界观          B反对罗马教廷和天主教会

C反对殖民主义的罪恶              D反对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查看答案

(英)戴维·赫尔德认为,并非仅仅是宗教改革引发的争斗对政治思想有着持久的影响。因为在路德与加尔文的教义中,包含着作为个人的人所没有解决的核心问题。……它(新教教义)把个人从教会直接的制度支持中解放出来,并在此过程中,进而激发了把个人看作自身命运的主人的观念,这一观念成了后来政治思想的核心。戴维·赫尔德在此强调宗教改革  

A.发展了人文主义

B.引发了世俗政权与教权的争斗

C.引发的争斗对政治思想的影响

D.直接引发了政治制度变革

 

查看答案

《史记》:老子所贵道,虚无,凶应变化于无为,故著书辞称微妙难识。庄子散道德,放论,要亦归之自然。韩子引绳墨,切事情,明是非,其极惨礅少恩。皆原于道德之意,而老子深远矣。材料表明

A. 法家思想与道家思想颇有渊源

B. 西汉初期统治者尊儒尚法

C. 韩非子是诸子思想的集大成者

D. 道家思想是诸子百家思想源头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