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建安元年(196年),曹操颁布了《...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建安元年(196年),曹操颁布了《置屯田令》,任命枣祗全权负责屯田事宜。枣祗将荒芜的无主农田收归国家所有,一部分交给军队去耕种,这叫军屯,另一部分招募流浪的农民来耕种,这叫民屯。民屯50人为一屯,屯置司马,其上置典农都尉、典农校尉、典农中郎将。屯民不隶属于郡县,而属于典农管辖,所以他们被称为“典农部民”,或称“屯田客”。由国家提供土地、种子、耕牛和农具,获得的收成由国家和屯田的农民按比例分成:使用官牛者,官六民四;使用私牛者,官民对分。军屯以士兵屯田,设绥集都尉管理,60人为一营,一边戍守,一边屯田。军屯最初大都是临时因地制宜,规模较小,直到曹丕掌权时期才大规模地推行开来。《三国志-魏书》记载,“数年中所在积粟,仓禀皆满”,使曹操“征伐四方,无运粮之劳”。

——摘编自张作耀《曹操屯田述论》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曹操推行屯田制的内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曹操推行屯田制的影响。

 

(1)分民屯和军屯两种模式;土地国有;设专职的官员进行管理;不隶属郡县,编制独立;按比例分配收获物. (2)有利于解决流民问题,缓解社会矛盾;有利于开垦荒地,促进北方农业生产的恢复;有利于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为曹操统一北方创造物质条件。但是屯田制农民的剥削仍然较重。 【解析】(1)本问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获取信息的能力。根据材料“将荒芜的无主农田收归国家所有,一部分交给军队去耕种,这叫军屯,另一部分招募流浪的农民来耕种,这叫民屯”可归纳为土地国有、分民屯和军屯两种模式;根据材料“屯置司马,其上置典农都尉、典农校尉、典农中郎将。屯民不隶属于郡县,而属于典农管辖” 可归纳为设专职的官员进行管理、不隶属郡县,编制独立;根据材料“国家提供土地、种子、耕牛和农具,获得的收成由国家和屯田的农民按比例分成” 可归纳为按比例分配收获物。 (2)本问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获取信息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材料“数年中所在积粟,仓禀皆满”,使曹操“征伐四方,无运粮之劳”和所学知识可以从政权统治、经济发展、国家统一的角度进行分析,言之有理即可。 解决本题的三个关键步骤 (1)读:通过阅读理解材料是正确解答此类题目的前提,一般采取带着问题对材料的方法。第一明确问题内容“屯田制的内容及影响”;第二根据问题读材料。 (2)找:最大限度找到有效信息,这是解答材料解析题的关键,明确材料关键信息“将荒芜的无主农田收归国家所有…军屯…民屯”“置典农都尉、典农校尉、典农中郎将”等。 (3)答:组织答案是具体操作的核心环节。包括审题、规范组织、按分作答等几个方面。 整体分析:本题引用曹操屯田改革的材料,设置两个问题,涉及改革“内容”“影响”的考查,难度相对简单。一般来说,关于改革史的内容,常见题型是主观题,主要考查学生概括材料、比较不同、 说明特点、指出原因、评述/评析观点、思考启示等等。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6世纪初,西班牙凭借从事航海活动的先发优势和拥有欧洲最强大的陆军和海军,一度成为海上霸主和欧洲最大的殖民国家。但是重商主义政策并没有给西班牙带来持久的经济繁荣和海上霸权。为了维持欧洲最庞大的军事力量,财政却经常处于入不敷出的状态。大量贵金属的流入一方面造成了物价飞涨,民生调敝,另一方面助长了穷奢极欲的社会风气和好逸恶劳的懒惰习气,而农业生产一直停滞不前,制造业也没有能够发展起来。

1588年英国打败西班牙“无敌舰队”,确立海上霸权。1688 年“光荣革命”以后,英国逐步确立了君主立宪政体,国王的垄断特权被国会立法所终止,作为市场经济基础的私有产权制度得以确立,英国政府逐渐减弱了对经济的控制和干预。19世纪中期,英国率先完成工业革命,成为“世界工厂”,令人惊异和美慕。

——摘编自吴敬琏《大国崛起的五个共同要素》

阅读材料,指出一个大国崛起的因素,并结合其它相关史实对此加以阐述。(要求:明确指出因素,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中国古代的报纸起始于唐朝,宋朝有了较大的发展,“邸报”是其中最流行的称呼。“邸报”的内容主要是皇帝的诏书命令,皇帝的起居言行,政府的法令、公报,有关官吏任免赏罚的消息和大臣的章奏文报(重大军情)。宋朝的“邸报”大部分是手抄的,其中的小部分可能使用雕版印刷。“小报”流行于南宋,是一种非官方的报纸。内容以“邸报”所不载的大臣章奏和官吏任免消息为主,也发表过一些要求抵御金兵入侵的议论。它的出版,受到当时政府的查禁。16世纪中叶以后,明朝政府允许民间自设报房,在政府的监督下,编选一部分从内阁有关部门抄来的邸报的稿件公开发售,这一类报房大多设在北京,它们所发行的报纸,通称“京报”。1638年以后,普遍使用活字印刷。出版和派送京报,从明朝中叶起,成为一项公开的职业。明末“京报”曾经刊载过社会新闻。清朝入关后,北京的报房曾经达到十家以上

——摘编自梁甲庐《中国古代报纸的产生与发展》

材料二近代报纸是外国人首先办起来的。19世纪,外国人在中国共出版了一百多种中外文报刊,占当时中国报刊总数的一半以上。19世纪50年代起,一些受过西方教育的知识分子开始办报,1895年以后,以康有为、梁启超为首的资产阶级维新派开始办报,鼓吹变法。《时务报》最多时日销达一万七千份,成为当时国内最受欢迎的一份报纸。同时,一大批学习最新科学技术知识的专门性刊物陆续问世,如《农学报》、《新学报》、《格致新报》、《普通学报》、《中外算报》、《地学杂志》等。除《地学杂志》在北京出版外,其余都在上海出版。文学期刊也在19世纪70年代出现。李伯元的《官场现形记》等著名长篇小说,都是在这些刊物上首先和读者见面的。1927年后,沪宁一带成为全国报刊的中心,上海一地报纸超过五十家,全国日发行量五万份以上的报纸全部集中在上海。

——摘编自姚琦《中国近代报刊业的发展与百年社会变迁》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报纸发展变化的趋势,并分析其变化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评述中国近代报业出现的新变化。

 

查看答案

1971年,尼克松提出今天世界上有“五个力量中心”(美、苏、西欧、中国、日本)的观点,并且认为“在美苏进行对抗的同时,美国可能需要在中国问题上为自己找个可以依靠的有利地位”。该观点出现的原因是

A. 美国正视世界多极化趋势    B. 美中关系发生历史性转折

C. 美国实力被苏联全面超越    D. 美国与西欧、日本关系破裂

 

查看答案

从1933年起,苏联政府对农业和农庄规定生产总量、各种作物播种面积、各种畜禽头数和产品率等指标,逐级下达给集体农庄,并由机器拖拉机站负责监督集体农庄。上述措施

A. 说明工业化推动农业集体化    B. 适应了国家发展战略的需要

C. 表明斯大林模式已正式确立    D. 避免了经济危机对苏联的冲击

 

查看答案

1929~1930年,美国有36个州的几百家企业参与制造苏联的订货;1931年美国机器设备出口总量的约50%为苏联所购买。它客观反映了

A. 美国寻求商品销售市场的迫切希望

B. 美苏两国贸易关系相对稳定

C. “斯大林模式”世界影响力不断扩大

D. 美国出现国家干预经济模式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