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中国古代的报纸起始于唐朝,宋朝有了较大的发展,“...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中国古代的报纸起始于唐朝,宋朝有了较大的发展,“邸报”是其中最流行的称呼。“邸报”的内容主要是皇帝的诏书命令,皇帝的起居言行,政府的法令、公报,有关官吏任免赏罚的消息和大臣的章奏文报(重大军情)。宋朝的“邸报”大部分是手抄的,其中的小部分可能使用雕版印刷。“小报”流行于南宋,是一种非官方的报纸。内容以“邸报”所不载的大臣章奏和官吏任免消息为主,也发表过一些要求抵御金兵入侵的议论。它的出版,受到当时政府的查禁。16世纪中叶以后,明朝政府允许民间自设报房,在政府的监督下,编选一部分从内阁有关部门抄来的邸报的稿件公开发售,这一类报房大多设在北京,它们所发行的报纸,通称“京报”。1638年以后,普遍使用活字印刷。出版和派送京报,从明朝中叶起,成为一项公开的职业。明末“京报”曾经刊载过社会新闻。清朝入关后,北京的报房曾经达到十家以上

——摘编自梁甲庐《中国古代报纸的产生与发展》

材料二近代报纸是外国人首先办起来的。19世纪,外国人在中国共出版了一百多种中外文报刊,占当时中国报刊总数的一半以上。19世纪50年代起,一些受过西方教育的知识分子开始办报,1895年以后,以康有为、梁启超为首的资产阶级维新派开始办报,鼓吹变法。《时务报》最多时日销达一万七千份,成为当时国内最受欢迎的一份报纸。同时,一大批学习最新科学技术知识的专门性刊物陆续问世,如《农学报》、《新学报》、《格致新报》、《普通学报》、《中外算报》、《地学杂志》等。除《地学杂志》在北京出版外,其余都在上海出版。文学期刊也在19世纪70年代出现。李伯元的《官场现形记》等著名长篇小说,都是在这些刊物上首先和读者见面的。1927年后,沪宁一带成为全国报刊的中心,上海一地报纸超过五十家,全国日发行量五万份以上的报纸全部集中在上海。

——摘编自姚琦《中国近代报刊业的发展与百年社会变迁》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报纸发展变化的趋势,并分析其变化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评述中国近代报业出现的新变化。

 

(1)趋势:由官方主导到允许民间发行;逐渐使用新式印刷技术’;出现了相关职业(专业化);报纸内容趋于多样化。 原因:社会经济发展;印刷技术进步;政府政策放宽;社会关注度提高。 (2)变化:出现大量外国人办的报刊,中外文均有;种类增多,发行量增大;带有政治救亡色彩;出现专业性刊物;报刊业中心转移到上海。 评价:新变化源于西方侵略及中国近代社会的发展;新变化推动了商品经济发展,影响了清末政局变化,促进了文化传播和民众启蒙,活跃了民众的文化生活,促进了中国近代化。 【解析】(1)本问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获取信息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一小问趋势:根据材料“主要是立帝的诏书命令,皇帝的起居言行,政府的法令、公报…16世纪中叶以后,明朝政府允许民间自设报房”可归纳为由官方主导到允许民间发行;根据材料“宋朝的‘邸报’大部分是手抄的,其中的小部分可能使用雕版印刷” 可归纳为;逐渐使用新式(印刷)技术;根据材料“出版和派送京报,从明朝中叶起,成为一項公开的职业。明末‘京报’曾经刊载过社会新闻”可归纳为职业化、报纸内容多样化。第二小问:关于中国古代报纸发展变化的原因,根据材料和结合所学知识可从经济发展、印刷技术进步、政府政策的调整、社会关注度等方面分析,言之有理即可。 (2)本问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获取信息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变化:根据材料“近代报纸是外国人甘先办起来的…外国人在中国共出版了一百多种中外文报刊,占当时中国报刊总数的一半以上”可归纳为出现大量外国人办的报刊,中外文均有;根据材料“一些受过西方教育的知识分子开始办报…《时务报》最多时日销达一万七千份”可归纳为种类增多,发行量增大;根据材料“1895年以后,以康有为、梁启超为首的资产阶级维新派开始办报,鼓吹变法”可归纳为带有救亡色彩;根据材料“一大批学习最新科学技术知识的专门性刊物陆续问世…沪宁一带成为全国报刊的中心”可归纳为出现专业性刊物;报刊业中心转移到上海。第二小问评价:关于对中国近代报业出现的评价,根据材料和结合所学知识可从原因(西方侵略及中国近代社会的发展的结果)和影响(经济发展、文化传播、民众启蒙、中国近代化)等方面考虑,史论正确,言之有理即可。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1971年,尼克松提出今天世界上有“五个力量中心”(美、苏、西欧、中国、日本)的观点,并且认为“在美苏进行对抗的同时,美国可能需要在中国问题上为自己找个可以依靠的有利地位”。该观点出现的原因是

A. 美国正视世界多极化趋势    B. 美中关系发生历史性转折

C. 美国实力被苏联全面超越    D. 美国与西欧、日本关系破裂

 

查看答案

从1933年起,苏联政府对农业和农庄规定生产总量、各种作物播种面积、各种畜禽头数和产品率等指标,逐级下达给集体农庄,并由机器拖拉机站负责监督集体农庄。上述措施

A. 说明工业化推动农业集体化    B. 适应了国家发展战略的需要

C. 表明斯大林模式已正式确立    D. 避免了经济危机对苏联的冲击

 

查看答案

1929~1930年,美国有36个州的几百家企业参与制造苏联的订货;1931年美国机器设备出口总量的约50%为苏联所购买。它客观反映了

A. 美国寻求商品销售市场的迫切希望

B. 美苏两国贸易关系相对稳定

C. “斯大林模式”世界影响力不断扩大

D. 美国出现国家干预经济模式

 

查看答案

公元前5世纪,罗马共和国早期的法律是习惯法,成为贵族为自身谋利益的工具。后来,经过平民长期的斗争,迫使贵族成立委员会,制定并颁布了成文法,这就是《十二铜表法》,它被认为是真正罗马法的开端。对此分析正确的是(    )

A. 说明罗马注重法律产生程序的合法性

B. 表明贵族与平民矛盾是社会主要矛盾

C. 成文法的产生维护了贵族对司法权的垄断

D. 成文法的产生是罗马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

 

查看答案

1949年6月30日毛泽东发表《论人民民主专政》,集中阐明了新中国必须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几乎在发表该文章的同时,中国领导人已同意美国驻华大使司徒雷登可以通过非官方渠道去北平。这说明新中国初期

A. 善于运用骑墙战术维护国家利益

B. 无条件地奉行一边倒的外交政策

C. 在外交上既有原则性又有灵活性

D. 在处理大国关系上仍然不太成熟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