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6世纪初,西班牙凭借从事航海活动的先发优势和拥有欧...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6世纪初,西班牙凭借从事航海活动的先发优势和拥有欧洲最强大的陆军和海军,一度成为海上霸主和欧洲最大的殖民国家。但是重商主义政策并没有给西班牙带来持久的经济繁荣和海上霸权。为了维持欧洲最庞大的军事力量,财政却经常处于入不敷出的状态。大量贵金属的流入一方面造成了物价飞涨,民生调敝,另一方面助长了穷奢极欲的社会风气和好逸恶劳的懒惰习气,而农业生产一直停滞不前,制造业也没有能够发展起来。

1588年英国打败西班牙“无敌舰队”,确立海上霸权。1688 年“光荣革命”以后,英国逐步确立了君主立宪政体,国王的垄断特权被国会立法所终止,作为市场经济基础的私有产权制度得以确立,英国政府逐渐减弱了对经济的控制和干预。19世纪中期,英国率先完成工业革命,成为“世界工厂”,令人惊异和美慕。

——摘编自吴敬琏《大国崛起的五个共同要素》

阅读材料,指出一个大国崛起的因素,并结合其它相关史实对此加以阐述。(要求:明确指出因素,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因素:地理优势和军事力量;先进的经济思想;民主法治;市场经济体制;工业革命(科技革命);政府的主导作用(国家干预)。 示例一:因素:民主法治 德国通过三次王朝战争,颁布1871年宪法,确立了君主立宪制,成为崛起的政治基础;法国通过1875年宪法,最终确立了共和制,迅速崛起成为大国。(答出日本、美国、中国等均可) 综上,民主法治建设是大国崛起的重要因素。 示例二:因素:工业革命(科技革命) 日本在明治维新之后,开始了工业化道路,两次工业革命并行,迅速发展成为大国;美国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中迅速发展,超越英国成为第一工业大国。(答出法国、德国、中国等均可) 综上,通过技术革新实现工业化是大国崛起的重要因素。 示例三:因素:经济思想 17世纪的荷兰,奉行重商主义,成为“海上马车夫”,迅速崛起;美国率先实行以国家干预经济为核心的经济思想,迅速摆脱经济危机,巩固大国地位。(答出其他国家,言之有理亦可) 综上,先进的经济思想是大国崛起的保证。 【解析】影响大国崛起的因素很多,本题要求从题干中找出一个因素即可,这可以从题中找出关键词,结合时间和所学知识解释。最后要有认识上的提升。例如,1688年“光荣革命”以后,英国逐步确立了君主立宪政体。这就是民主政治体制的确立。结合政治与经济的关系,联系之后英国发展的具体史实就可以证明,英国的强盛因此确立起来了。 评分标准:答出因素4分,没能提取出相关因素则不能得分。相关史实4分(2个史实),结论4分,共计12分。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中国古代的报纸起始于唐朝,宋朝有了较大的发展,“邸报”是其中最流行的称呼。“邸报”的内容主要是皇帝的诏书命令,皇帝的起居言行,政府的法令、公报,有关官吏任免赏罚的消息和大臣的章奏文报(重大军情)。宋朝的“邸报”大部分是手抄的,其中的小部分可能使用雕版印刷。“小报”流行于南宋,是一种非官方的报纸。内容以“邸报”所不载的大臣章奏和官吏任免消息为主,也发表过一些要求抵御金兵入侵的议论。它的出版,受到当时政府的查禁。16世纪中叶以后,明朝政府允许民间自设报房,在政府的监督下,编选一部分从内阁有关部门抄来的邸报的稿件公开发售,这一类报房大多设在北京,它们所发行的报纸,通称“京报”。1638年以后,普遍使用活字印刷。出版和派送京报,从明朝中叶起,成为一项公开的职业。明末“京报”曾经刊载过社会新闻。清朝入关后,北京的报房曾经达到十家以上

——摘编自梁甲庐《中国古代报纸的产生与发展》

材料二近代报纸是外国人首先办起来的。19世纪,外国人在中国共出版了一百多种中外文报刊,占当时中国报刊总数的一半以上。19世纪50年代起,一些受过西方教育的知识分子开始办报,1895年以后,以康有为、梁启超为首的资产阶级维新派开始办报,鼓吹变法。《时务报》最多时日销达一万七千份,成为当时国内最受欢迎的一份报纸。同时,一大批学习最新科学技术知识的专门性刊物陆续问世,如《农学报》、《新学报》、《格致新报》、《普通学报》、《中外算报》、《地学杂志》等。除《地学杂志》在北京出版外,其余都在上海出版。文学期刊也在19世纪70年代出现。李伯元的《官场现形记》等著名长篇小说,都是在这些刊物上首先和读者见面的。1927年后,沪宁一带成为全国报刊的中心,上海一地报纸超过五十家,全国日发行量五万份以上的报纸全部集中在上海。

——摘编自姚琦《中国近代报刊业的发展与百年社会变迁》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报纸发展变化的趋势,并分析其变化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评述中国近代报业出现的新变化。

 

查看答案

1971年,尼克松提出今天世界上有“五个力量中心”(美、苏、西欧、中国、日本)的观点,并且认为“在美苏进行对抗的同时,美国可能需要在中国问题上为自己找个可以依靠的有利地位”。该观点出现的原因是

A. 美国正视世界多极化趋势    B. 美中关系发生历史性转折

C. 美国实力被苏联全面超越    D. 美国与西欧、日本关系破裂

 

查看答案

从1933年起,苏联政府对农业和农庄规定生产总量、各种作物播种面积、各种畜禽头数和产品率等指标,逐级下达给集体农庄,并由机器拖拉机站负责监督集体农庄。上述措施

A. 说明工业化推动农业集体化    B. 适应了国家发展战略的需要

C. 表明斯大林模式已正式确立    D. 避免了经济危机对苏联的冲击

 

查看答案

1929~1930年,美国有36个州的几百家企业参与制造苏联的订货;1931年美国机器设备出口总量的约50%为苏联所购买。它客观反映了

A. 美国寻求商品销售市场的迫切希望

B. 美苏两国贸易关系相对稳定

C. “斯大林模式”世界影响力不断扩大

D. 美国出现国家干预经济模式

 

查看答案

公元前5世纪,罗马共和国早期的法律是习惯法,成为贵族为自身谋利益的工具。后来,经过平民长期的斗争,迫使贵族成立委员会,制定并颁布了成文法,这就是《十二铜表法》,它被认为是真正罗马法的开端。对此分析正确的是(    )

A. 说明罗马注重法律产生程序的合法性

B. 表明贵族与平民矛盾是社会主要矛盾

C. 成文法的产生维护了贵族对司法权的垄断

D. 成文法的产生是罗马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