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革命在1935年遵义会议以前,因为没有把马克...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革命在1935年遵义会议以前,因为没有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和中国革命运动结合起来,或者结合得不好,走了很多弯路,吃了很多的亏,遭受了很大的损失……从1935年起,中国革命斗争的实践与马克思列宁主义比较好地结合起来,到1945年党的七大召开时,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革命实践结合的正确思想体系,可说已经到了成熟的地步了。于是,大家觉得很有必要给这种思想体系安个名称……党中央当时确定把这种正确思想体系叫做“毛泽东思想”,绝不是说“毛泽东思想”就完全是我一个人的思想。它是包括一班人的正确思想在内的……当然,在这种正确思想体系里面,我的东西可能要多一点。

——毛泽东

材料二1956年,毛泽东在探究斯大林犯错误的原因和教训时说,最重要的是独立思考,把马克思列宁主义与实践相结合,“现在是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我们要进行第二次结合,找出在中国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正确道路”。

——梁柱《毛泽东倡导实行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实际的第二次结合》

材料三毛泽东思想永远是我们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的最宝贵的精神财富。我们要完整地准确地理解和掌握毛泽东思想的科学原理,并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加以发展。

——邓小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

材料四邓小平审阅向十四大作的政治报告稿时,郑重指出:“报告稿中讲我的功绩,一定要放在集体领导范围内。可以体现以我为主体,但绝不是一个人的脑筋就可以钻出什么新东西来……这是群众的智慧,集体的智慧。我的功劳是把这些新事物概括起来,加以提倡。报告对我的作用不要讲得太过分,一个人、几个人,干不出这么大的事情。”

——《〈论党〉与刘少奇的晚年悲剧》

(1)根据材料一,请概括出什么是“毛泽东思想”。

(2)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列出毛泽东思想形成、成熟的时期及其该时期的重大理论成果。

(3)材料二中标志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实际进行“第二次结合”,开始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文献是什么?

(4)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毛泽东思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加以发展”形成的理论成果分别解决了什么重大问题。

(5)说明材料一和四体现了毛泽东和邓小平怎样的个人品质。

 

(1)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领导集体智慧的结晶。 (2)形成时期:井冈山时期(或土地革命时期)。成果:开辟“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形成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成熟时期:延安时期(或抗日战争时期)。成果:形成完整的新民主主义理论。 (3)《论十大关系》。 (4)邓小平理论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深刻揭示了社会主义的本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回答了在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和怎样建设党的重大问题。 (5)体现了个人的高风亮节和历史唯物主义者的品格;摆正了个人与党的组织、党的领导集体的关系;反对个人崇拜的庸俗之风。 【解析】本题考查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信息的分析概括能力和运用所学解决问题的能力。 (1)根据材料中的“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革命实践结合的正确思想体系”“它是包括一班人的正确思想在内的”等信息可以分析得出,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领导集体智慧的结晶。 (2)联系所学可知,毛泽东思想的形成时期是在土地革命时期,该时期的重大理论成果是开辟“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形成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毛泽东思想的成熟时期是在抗日战争时期,该时期的重大理论成果是形成完整的新民主主义理论。 (3)根据材料中的时间信息,以及“找出在中国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正确道路”,标志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实际进行“第二次结合”是《论十大关系》。 (4)毛泽东思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加以发展”形成的理论成果是指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联系所学可知,邓小平理论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深刻揭示了社会主义的本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回答了在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和怎样建设党的重大问题。 (5)材料一和四体现出的毛泽东和邓小平的个人品质,可以根据材料中的“党中央当时确定把这种正确思想体系叫做‘毛泽东思想’,绝不是说‘毛泽东思想’就完全是我一个人的思想。它是包括一班人的正确思想在内的……当然,在这种正确思想体系里面,我的东西可能要多一点”和“报告稿中讲我的功绩,一定要放在集体领导范围内。可以体现以我为主体,但绝不是一个人的脑筋就可以钻出什么新东西来……这是群众的智慧,集体的智慧”等信息分析概括得出,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历史学者钱乘旦认为,民族国家的形成对现代化的起步具有关键的意义。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今日欲救中国,无他术焉,亦先建设一民族主义之国家而已。以地球上最大之民族,而能建设适于天演之国家,则天下第一帝国之徽号,谁能篡之?特不知我民族自有此能力焉否也?有之则莫强,无之则竟亡,间不容发,而悉听我辈之自择。

——梁启超:《论民族竞争之大势》(1902年)

(1)据材料一,概括梁启超的基本观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

材料二惟是兄弟曾听见人说,民族革命是要尽灭满洲民族,这话大错。民族革命的原故,是不甘心满洲人灭我们的国,主我们的政,定要扑灭他的政府,光复我们民族的国家。

——孙中山:《在东京<民报>创刊周年庆祝大会的演说》(1906年)

吾国今日既曰五族共和矣;然日五族,固显然犹有一界限在也。欲泯此界限,以发扬光大之,……建设一大中华民族。

——孙中山:《<国民党恳亲大会纪念册>序》(1921年)

(2)据材料二,概括孙中山民族国家观念的变化,并说明辛亥革命对现代国家转型的贡献。

材料三中世纪时,天主教之势力空前强大并占据支配地位,封建割据严重,王权弱小。14、15世纪情况发生了变化……一些国家的君主也要求摆脱天主教会的束缚,加强中央集权。到15、16世纪,西欧的英、法、西班牙等国先后形成为统一的民族国家,并且出现了以专制君主为核心的加强中央集权的趋势。

——崔爽:《宗教改革的历史背景》

材料四这是从15世纪下半叶开始的时代,国王的政权依靠市民打垮了封建贵族势力,

建立了巨大的、实质上的以民族为基础的君主国,而现代的欧洲和现代的资产阶级社会就是在这种君主国里发展起来的。

——恩格斯:《自然辩证法·导言》

(3)据材料三、四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5、16世纪推动英、法等欧洲民族国家形成的历史因素及其影响。

(4)综合以上材料,比较近代欧洲与中国寻隶建立民族国家的进程有何不同?从中你获得怎样的认识?

 

查看答案

在中华民族为独立和富强而不懈备斗的历程中,孙中山、毛泽东、邓小平以卓越的理论贡献和实践精神,成为站在时代前列的伟人。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孙中山先生一生追求真理,始终与时俱进。孙中山先生十分关注俄国十月革命和马克思主义在世界范围的传播,敏锐地认识到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成立对中国变革的重要影响……赋予三民主义思想以新的内涵。

——胡锦涛在孙中山诞辰140周年纪念大会上的讲话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孙中山在十月革命后“与时俱进”的举措及影响。

材料二从革命斗争的这种失误教训中,毛泽东同志深刻认识到,面对中国的特殊国情……不能以教条主义的观点对待马克思列宁主义,必须从中国实际出发,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习近平在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

(2)结合所学知识,举出毛泽东“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个具体事例。

材料三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践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邓小平《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开幕词》

(3)材料三中“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属于哪一重大理论成果?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的认识。

 

查看答案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来到广西桂林市考察抗灾救灾工作。这是胡锦涛同志在执行救灾任务的广州军区,与某集团军陆航团的官兵一起装运救灾物资。这反映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哪一方面的内容

A. 代表中国先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B. 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C. 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D. 代表社会主义发展方向

 

查看答案

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上述观点带来最主要的影响是

A.把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

B.将改革开放推向了新阶段

C.加快了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建设

D.加快了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步伐

 

查看答案

1992年2月10日,邓小平参观上海贝岭微电子制造有限公司时,风趣地说:“这台机器姓‘社’还是姓‘资’?”对这句话理解最为恰当的一项是

A. 社会主义也可以用资本主义国家生产的东西

B. 指出了姓“资”姓“社”的标准是看它为谁服务

C. 使用机器生产就属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

D. 认为这台机器是市场经济的产物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