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在中华民族为独立和富强而不懈备斗的历程中,孙中山、毛泽东、邓小平以卓越的理论贡献...

在中华民族为独立和富强而不懈备斗的历程中,孙中山、毛泽东、邓小平以卓越的理论贡献和实践精神,成为站在时代前列的伟人。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孙中山先生一生追求真理,始终与时俱进。孙中山先生十分关注俄国十月革命和马克思主义在世界范围的传播,敏锐地认识到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成立对中国变革的重要影响……赋予三民主义思想以新的内涵。

——胡锦涛在孙中山诞辰140周年纪念大会上的讲话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孙中山在十月革命后“与时俱进”的举措及影响。

材料二从革命斗争的这种失误教训中,毛泽东同志深刻认识到,面对中国的特殊国情……不能以教条主义的观点对待马克思列宁主义,必须从中国实际出发,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习近平在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

(2)结合所学知识,举出毛泽东“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个具体事例。

材料三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践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邓小平《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开幕词》

(3)材料三中“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属于哪一重大理论成果?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的认识。

 

(1)措施:吸收共产党员加入国民党(或改组国民党);实行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重新解释了三民主义(或赋予三民主义思想新的内涵)。 影响:实现了第一次国共合作,推动了国民革命的发展。 (2)事例:开创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开辟了适合国情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创立了毛泽东思想。(答出其中两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亦可) (3)成果:邓小平理论(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认识:顺应时代潮流,与时俱进;从实际出发;学习和借鉴外国经验,不能照抄照搬。 【解析】本题考查孙中山在十月革命后“与时俱进”的举措及影响、毛泽东“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具体事例和邓小平理论。 (1)根据材料中的“孙中山先生十分关注俄国十月革命和马克思主义在世界范围的传播,敏锐地认识到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成立对中国变革的重要影响……赋予三民主义思想以新的内涵”,联系所学可知,孙中山在十月革命后“与时俱进”的举措包括吸收共产党员加入国民党、实行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重新解释了三民主义。所产生的影响应当联系所学有关内容,从实现第一次国共合作、推动国民革命的发展来回答。 (2)毛泽东“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个具体事例,联系所学可知,包括开创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开辟了适合国情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等。 (3)联系所学可知,“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属于邓小平理论。从上述材料得出的认识,可以联系所学从与时俱进、从实际出发等方面来回答。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来到广西桂林市考察抗灾救灾工作。这是胡锦涛同志在执行救灾任务的广州军区,与某集团军陆航团的官兵一起装运救灾物资。这反映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哪一方面的内容

A. 代表中国先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B. 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C. 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D. 代表社会主义发展方向

 

查看答案

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上述观点带来最主要的影响是

A.把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

B.将改革开放推向了新阶段

C.加快了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建设

D.加快了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步伐

 

查看答案

1992年2月10日,邓小平参观上海贝岭微电子制造有限公司时,风趣地说:“这台机器姓‘社’还是姓‘资’?”对这句话理解最为恰当的一项是

A. 社会主义也可以用资本主义国家生产的东西

B. 指出了姓“资”姓“社”的标准是看它为谁服务

C. 使用机器生产就属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

D. 认为这台机器是市场经济的产物

 

查看答案

1988年在巴黎,75位诺贝尔奖获得者讨论新世纪的前途,他们认为21世纪,人类要过和平幸福的生活,就应该回到2540年签的中国孔子那里寻找智慧。他们认为孔子的“智慧”是?

A. “克己复礼”

B. “民贵君轻”

C. “己所不欲,勿施与人”

D. “以德服人”

 

查看答案

毛泽东说:“(中国)不是一个独立的民主的国家,而是一个半殖民地的半封建的国家……在这里,共产党的任务,基本的不是经过长期合法斗争以进入起义和战争,也不是先占城市后取乡村,而是走相反的道路。”为此,毛泽东等中国共产党人

A. 与国民党合作,进行国民大革命

B. 发动南昌起义和秋收起义

C. 建立革命根据地,开展土地革命

D. 开辟敌后抗日根据地,开展游击战争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